|
产品一定是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能够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比如灭火器,在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很快就能控制住局面,再比如消火栓,只要尽早发现、操作及时,起火区域又恰好处于水带覆盖范围之内,火势也能得到有效抑制。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消防装置及产品,尽管从功能原理上看,应该可以在火灾发生前后发挥出积极作用,然而一旦到了现实之中却让人屡屡失望。
首先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自动灭火装置(包括火灾探测器),一个由大量机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构成的复杂系统,在漫长的运行等待周期内,很难确保既不会拒动,也不会误动,参考继电保护专业的四性:灵敏性、可靠性、速动性、选择性,这四性之间的矛盾,在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和应用中更加难以均衡。由于火灾事件的极小概率,现实中用户大都倾向于不误动,故而真正出现火情时,不出意外的大都表现为:拒动。
当然,除了系统复杂,造成拒动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设计缺陷、施工质量、维护管理、人为因素、环境条件、综合风险权衡等等,虽然表面看都是些客观因素,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功效的“bug”,作为老大难问题,几乎无解。再换个角度看,针对某一件产品,如果80%的用户都能用好,那么你可以说剩下20%的人使用中存在问题,而产品自身没毛病;但如果只有不到20%的人能用得好,那么根源上还是产品的问题,也可以说这样的产品缺乏用户思维且用户别无选择。
当一种消防技术产品开始批量进入市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产品自身,还部分反映出社会应对火灾的整体策略,除了纯技术角度,还应当运用更多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全面审视: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物流学、人因工程学、哲学...相关项目的实践效果论证,没有10年,根本不敢轻易下结论,光是产品的小范围普及推广,怎么也得三五年。倘若事后才发现决策有误,此时可能已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损失已不可估量,这与消防经济学所秉承的“最优安全度”理念严重背离。
成本永远是消防产品无法回避的核心要素,成本降不下来,就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形成规模,自然也就产生不了规模效应。反过来看,绝大部分消防产品一直都处于备用状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几乎遇不到一次火灾,如果单位成本过高,这也就造成了事实上的浪费,在如此巨额的投入之下,倘若每遭遇一起火灾却未能正常发挥作用,这叫人情何以堪?大量的成本投入究竟带来了多少实际减损收益?这个过程并不清晰,甚至可能是一笔糊涂账。
针对部分产品的效用,在人们并未达成普遍一致的共识之前,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之前,尚未充分认识到产品应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之前,一昧提高设防标准以及过严追责也无济于事,为了应对检查,不时还会闹出一些笑话,关于后续的追责问责也不乏争议,产品行业的固步自封,加之缺乏社会层面的客观总体评价,不仅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更有可能成为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如果现实中这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由于产品的实用性不强导致其功能往往达不到预期,而作为商品的属性却在不断增强,那么,消防产品市场的表面繁荣仅仅是被商品流通中的利益所驱使,而并非为用户的真实需求所推动,其结果便是:一边是繁荣,一边仍是灾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