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起之前,消防技术措施已采取了不少,看起来并无大碍,可往往一旦真起火时又会发现:好像这儿也不对,那儿也有问题,火灾实际很难应对。说起来现场的消防技术产品种类及数量并不少,可为什么实际贡献率并不突出,根源则在于大部分类型的产品未能深度结合消防问题的真实应用场景。
火灾与别的事件不同,它所存在的时空大背景以及实际发生的极端小概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极不对等的博弈。就拿火灾报警器来说,一起火灾过后,总有观点强调应该提前安装,由此变被动为主动。然而这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想当然:首先,无人能预见哪里会起火,“用得上”与“用不上”这之间至少是千分之一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每成功实现一次报警,其背后是上千只持续正常运行的报警器,才有机会“捕捉”到一次偶发的火情。那么当初整体需要多大的一笔投入?报警器能否做到遍布建筑每一个角落?假设数量能得以保证,相应的维护工作量反过来又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大池塘:一年当中会突然“冒”出来的“鱼”总共就那么几条,如果都要靠静态固定的“网”去捞的话,得准备多少张“网”?并且每张“网”还不能有“漏眼”,更何况,这个“池塘”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近乎于无限。
如果再进一步放到时间背景中去看,情况还会更糟:火灾并不常见,针对某一区域的起火周期一般以10年为计量单位,甚至可以说,二三十年也难得遇见一回,如此一来,这么多的“渔网”还能否正常使用就要打一个大问号。
报警器应用尚且如此,其它众多的消防产品也会面临同样问题,倘若无法第一时间快速响应,那么尽管看似产品再多,分散开来摆在随机的火灾面前,依然如同“杯水车薪”,消防产品真正所要面对的并不是特定的已实际发生的这些火灾,而是无限的时空背景,这与集体买彩票甚至有某种程度的类似,相对有限的数量与近乎无限的时空相比,必然有大量的防护“盲区”客观存在,只不过日常难以觉察或避重就轻。
消防产品的场景化矛盾不妨这样理解:既有报警器,灭火剂又能可靠投送的算作一块,暂且不论,可是还有许多部位虽有报警器,却无法第一时间投送灭火剂,该怎么办?甚至于两者都没有,又该怎么办?要知道:火灾并不会乖乖地到已有的“碗”里来,即便准备不足的地方,火灾也照样会随机“光顾”。
从实验室到真正的火场有一段难以想象的“距离”,脱离场景化的设计自然接不了“地气”,实际应用过程还会暴露出大量问题。倘若不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之间的具体矛盾,那么消防技术产品即使大面积安装实施,其能效发挥与现实明显“脱节”的现象仍会普遍存在,火势蔓延开来以致失控,也就不足为奇。
由五花八门、推陈出新的技术所构成的消防产品市场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结合不时涌现的难以有效控制的火灾事件,百家争鸣的事后文章以及铺天盖地的科普宣传,综合印证了上述观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