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如极光般美丽的淡翅锦燕蛾 精选

已有 836 次阅读 2025-1-10 19:23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元旦的时候,在我国漠河北极村再次出现极光美景,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绿色、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组成的极光在夜空中交相辉映。在靠近北极的挪威等地可以看到全绿色的极光,漠河的纬度并不算高,往年只能看到极光在高空的红色部分,今年的极光中绿色光带占比更大,而且极光持续时间长,让看到的人都激动不已。

    摄影师镜头下绿色的极光

       在蛾类中,有一种燕蛾科的锦燕蛾(Alcides auroraSalvin & Godman 1877),因为翅膀上那一抹淡雅的粉绿,在蓝黑色翅面底色的衬托下,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丽,深受人们喜欢,在国内外不少自然博物馆及昆虫爱好者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蛾的标本。因为绿色条带神似绿色极光,而种加名“aurora”正好也有极光的意思,因此国人昵称之为“极光燕蛾”;也有人因为颜色淡雅,与燕蛾科的其它蛾类如多尾凤蛾的绚丽对比强烈,而称之为淡翅阿尔燕蛾或淡翅锦燕蛾

    淡翅锦燕蛾看起来颜值不逊于蝴蝶,但是触角还是暴露了它的归属

       但在英国博物学家奥斯伯特·萨尔文(Osbert Salvin)和弗雷德里克·杜坎·戈德曼(Frederick DuCane Godman)最初命名的时候,“aurora”应该是来自于古罗马神话中的欧若拉Aurora,也译作奥罗拉),是罗马神话中掌管黎明、曙光的女神,相对应于古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厄俄斯(Eos)。传说里她每到一处,散发着清香的花瓣和玫瑰香水的水珠便坠落在地上成为露水。aurora”的英文意为“极光、晨曦、曙光”。

       而锦燕蛾的属名“Alcides”也同样来历不凡。Alcides(阿尔喀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与人类女性的儿子Heracles(赫拉克勒斯)最初的名字,因为天后赫拉一度哺乳过他,他获得了非凡的神力,成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大力士。蝴蝶中,有一种力神丝蛱蝶( Cyrestis heracles)就是以赫拉克勒斯的名字命名。

       锦燕蛾属的物种多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周边岛屿所在的澳新界,翅膀上鲜明的颜色对比意味着它们是有毒的,以至于同样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大黄斑凤蝶(Chilasa laglaizei)要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锦燕蛾属的中的银合欢锦燕蛾A. agathyrsus。大黄斑凤蝶的寄主植物是无毒的木姜子属(Litsea)植物,而银合欢则含有马钱碱等毒性成分,这些毒性物质存在于银合欢的根、树皮、叶片和种子中。没有查到淡翅锦燕蛾的寄主植物,推测也来自于银合欢属的植物,也是一种有毒性的蛾类。

    淡翅锦燕蛾是中等大小的蛾类

       燕蛾科是中至大型蛾类,成虫翅展可达15 厘米,淡翅锦燕蛾算是中等大小,翅展约10厘米。淡翅锦燕蛾在形态上的另外一大特点是后翅没有尾突,这在燕蛾科也是比较少见的。燕蛾科蛾类后翅外缘形状多变,金燕蛾属的马达加斯加金燕蛾(Urania ripheus)以多尾而闻名;燕蛾属Urania的成员则有一根细长的尾突;巨燕蛾有着与凤蝶相似的尾突,末端膨大;双尾蛾的两个尾突通常比较短小;线燕蛾属多数后翅外缘有一个明显的顶角,但斜线燕蛾(Acropteris iphiata)是没有尾突的。锦燕蛾属中,也只有三种没有尾突,淡翅锦燕蛾外,来自所罗门群岛的A. ribbeiA. latona也没有尾突;A. latona主要分布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而A. ribbei则分布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

    淡翅锦燕蛾同属的紫带燕蛾Alcides metaurus尾突明显

       尽管收藏家手中以及市面上流通的锦燕蛾标本并不罕见,但是相关学术研究报道却很少,我们也很难查到淡翅锦燕蛾这类物种详实的生活史资料,这可能与非法流通及来源地混乱有关。根据目前有限的标本推测,锦燕蛾属中的很多物种可能并非单一物种,淡翅锦燕蛾等蛾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看来还需要科学家们更多地深入实地去考察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9)、马尔加什(1992)及刚果(2015)发行有淡翅锦燕蛾邮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468268.html

上一篇:挑战蝶与蛾区分标准的璎蝶蛾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7 尤明庆 崔锦华 王从彦 张珑 宁利中 郑永军 徐长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