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古文,会遇到不同版本中的用字不一的现象。由于文章年代久远,在流传中难免有讹误。有些估计是古人在书写中用笔稍有顿挫,便会给识读的人带来不同的认知,如“文”和“之”,又如《神女赋》中的“王”或“玉”互讹及其引发的封建伦理问题。对于不同的用字,有时两者都能解释得通,无伤大雅,也就不值得浪费时间细究了。
忽然在百度“知道”上看到一个帖子,问 假货居贿 什么意思?问答中粘贴的内容实际上是把我十几年前阅读《古文观止》时写的阅读后记粘贴了过去,于是我也再把它粘贴在此(删去部分例证),意在把往日遗散的博文汇到一处。
《古文观止》收录了《国语》中的两篇简短有趣的对话录,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人物中在今天看来仍具积极意义的价值观。
一篇是《叔向贺贫》,文中通过引用历史事实,说明德与福之间的关系。对某些人物来说,贫不足忧,忧虑的应是德行修养,否则,常“患货之不足”,而“不忧德之不建”,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相反,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联系当下,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的人(例如个别影视明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不注意德行修养(所谓“骄泰奢侈,贪欲无艺”)或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恃其富宠,以泰于国”)而招致祸害乃至身陷囹圄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一篇是《王孙圉论楚宝》,涉及一国上层人物视何为国之宝贝的问题,宝贝不是那位先生认为的金银美玉,而是圣贤人才,国泰民安,是供给财政用度的山林湿地沼泽(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恰如今天所倡导的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各城市争相吸引人才的局面。
《国语.叔向贺贫》中一开始引用历史事实,说从前栾武子没多少田产,但他能传播美德,从而使晋国安定,免去灾难。传到桓子时,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原话语为“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货)居贿”。这句话中的最后一词,是“假贷居贿”呢,还是“假货居贿”呢?
是“假货居贿”的版本有:《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P102,古文观止曹道衡评注p118(吉林文史出版社)。
是“假贷居贿”的版本有:北京出版社《古文观止》上 P30 。(至于该书的“其官不备其宗器”中的“官”字,显然是错误,应为“宫”,是“居室”的意思。)
搜索网页,是“贷”是“货”,两者兼而有之。
对“假货居贿”解释为: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
对“假贷居贿”的解释则是放债取利。
《辞海》中有“假贷”一词,❶借贷。《史记·陈丞相世家》:「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纳)妇。」 ❷宽容。《后汉书·安帝纪》:「且复假贷,以观厥后。」李贤注:「假贷,犹宽容也。」
在《汉语大词典》也能查到“假贷”一词:(假貸,假贷) 1.亦作“假貣”。借贷。 《晏子春秋‧问下二三》:“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 《后汉书‧樊宏传》:“其素所假贷人闲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 …… 宋苏辙《民政下》之二:“恤小民之所急,而夺豪民假贷之利。” 2.宽宥。 《后汉书‧安帝纪》:“方今盛夏,且复假贷,以观厥后。” 李贤注:“假贷,犹宽容也。盛夏不可即加刑罚,故且宽容。”
那究竟是“假贷居贿”,还是“假货居贿”,只有靠读者自己去理解了。
相关链接:
汉赋中的“汩”:字形及读音 (2010)
词义词典联想:从“牧场”到“生活境遇”(2008)
ipad的语言识读能力 (2014)
如果我不能影响神祗, 那么我亦要搅动冥界(《梦的解析》扉页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