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象形构字而有“虎”字;
二、汉语词典中的虎字;
三、古代与虎有关的器具;
四、中国虎文化及相关语汇传播;
五、汉赋中对虎等猫科动物的铺陈
十二生肖,虎年说虎。古老传统文化与语言文字、认知思维相互影响。国人每逢年关,总由生肖想到某一动物,由动物形象产生相关的精神联想。虎年将到,自然想到与虎相关的字汇,虎踞龙盘,虎虎生威,虎的勇猛的意象跃然而出。如今老虎已作为珍稀动物受到保护,但在久远的过去或老虎经常出没的时代,虎与人的关系则是另一番景象。分析与虎相关的文字与文化,便是认识“虎”作为文化符号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中文的“虎”字起源极早,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虎字,其写法很像一只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阐述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汉字构造原理,“虎”字的创造即是象形造字的一例。
古文字中的“虎”字
象形“虎”字既出,会不会像其它象形而出的基础字一样,作为构件而产生的相关的字?现在电子辞书和网络资源便利,很容易就查到以下文字。这样在象形字“虎”的基础上,根据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以虎为偏旁,加上表义的部首,造出许多字来。看这些“虎”字,虎头虎面,虎虎生威,会不会把你唬住?不要紧,个别文字已属异体字,后面有来自《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对上述的“虎”字主要的构字方式作简要的分类:
1 部首+虎:淲唬琥錿鯱䗂萀俿虓䰧虝諕號 婋唬猇覤諕䖖虩饕
多读hu音,也有的读他音,如虓婋猇 读xiāo,號諕hao 饕tāo 䖑mì
2 部首+虒:榹㴲磃傂禠搋䚦鼶鷉䫢 䚦zhì
虒sī 已是一个不常用的汉字,在古书上说的一种似虎有角的兽。现多用于地名。但是以它为偏旁,造出许多形声字来。
鯱 [hǔ] 是日本汉字,指一种海兽。
以下是几个与虎有关的器具。
虎中:古代射礼用具名。刻木为伏虎形,凿其背为口,行射礼时纳筭筹于其中,用以记数。中,盛算筹之器。
虎侯:边缘以虎皮为饰的箭靶。周代供王大射时用。
虎节:铸有虎形的符节。古代使者所持节之一种。《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郑玄注:「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虎彝: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器上刻畫虎形。例 《周禮・春官・司尊彝》:「凡四時之間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賈公彦疏:「虎彝、蜼彝相配,皆爲獸……其虎彝、蜼彝當是有虞氏之尊。」
虎符 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为虎形。初时以玉为之,后改用铜。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给予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朝廷使臣须持符验对,符合,始能发兵。此制盛行于战国、秦、汉,直至隋代。到了唐代始改用鱼符。
以上器具反应了部分与虎有关的文化与生活。这种文化在于虎在人们心中的的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象征意义)。一般来说,虎是勇猛的象征。故在古代军事中常有出现:勇猛的战将称为“虎将”、“五虎上将”;调兵的兵符称为“虎符”;盾牌上常出现虎的图案以示威武;衙门前立“虎头牌”。如果统治者的暴政比老虎更加可怕,就有“苛政猛于虎” 来形容。
许多神明信仰以虎为象征,民间信仰视虎为传统神兽。
民间文化艺术:象形“虎”字。许多成语、俗语中都有虎出现;
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三位的虎;
武松打虎,被称为“英雄武二郎”;
民间与虎有关的习俗,如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睡虎头枕等,以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地长大。
纸虎、纸老虎被用来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由于1956年因伟人毛用“纸老虎”一词来形容美帝国主义而使得这一词汇更为普及,被英语词典收入:
(图片中的英语汉译:paper tiger(纸老虎),乍一看,似乎是掌权者,但细究起来,却极其无能。
纸老虎给人以强大的印象——也许他是国王或中学校长——但没有任何真正的权力。这句话来自一个古老的中国习语,将纸老虎描述为“咆哮的、无害的家伙”,1956年毛--用这一词语称美国为纸老虎时,这个习语得到了普及。当你想到一只真老虎是多么可怕而纸质版的老虎是多么无害时,这一用语就有意义了。
“纸老虎“的释义: the nature of a person or organization that appears powerful but is actually powerless and ineffectual一个人或组织看似强大,但实际上无能
“he reminded Mao that the paper tiger had nuclear teeth”
他提醒毛,纸老虎长有核牙齿。 网页链接 )
中国的关于虎的语言文化自然影响到东亚其他国家:
虎年罗列了这么些“虎”字,部分也缘于多年前读汉赋而留下的关于汉字的印象。
某些汉赋(如《上林赋》)给我的印象就是喜欢铺陈同类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的字词,这些具有相同构件的字汇集到一处,整齐而美观,其美学价值(形式上的美)恐怕其他文字难以企及。这也刚好与汉字的某些特征相匹配,即先是在象形的基础上造字,然后由某些基础字再构成部首偏旁(构件),以形声构字的方式创造出大量的既有相同部首或偏旁、又能代表读音的形式上相统一的汉字。于是汉赋中就有许多此类话语:
其山险峻,峥嵘崔巍;其水激荡,汹涌澎湃…其竹则籦笼䈽篾筱簳箛箠,其草则藨苎薠莞,蒋蒲蒹葭……其鸟则鸿鹄鷫鸨,其兽则貔豹豺狼……
(相关短文 《由汉赋想到汉字》)
这种铺陈,充分发扬了汉字及其生成的优势。从文字发展的意义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对先前汉字语汇的进一步发展和创造。
汉赋中对猫科类动物的描述有不少,如班固的《西都赋》有“猿狖失木,豺狼慑窜。…穷虎奔突,狂兕触蹶。…挟师豹,拖熊螭。曳犀犛,顿象罴。超洞壑,越峻崖。蹶崭岩,巨石隤。松柏仆,丛林摧。草木无馀,禽兽殄夷。”(《尔雅》曰:狻猊,如虦猫,食虎豹。…)中间涉及猛兽狮豹狻猊(suān ní)熊螭等传说或实存的兽类名。张衡的《南都赋》中有“虎豹黄熊游其下,豰玃猱㹶戏其巅。”
把范围缩小到与“虎”有关的文字词汇,虽然不多,也不是没有。如左思的《吴都赋》中有“鸟不择木,兽不择音。𧇭甝虪,𩓇麋麖”,《芜城赋》有“伏虣藏虎,乳血飧肤”。𧇭甝虪(bao han shu),即说猛兽白虎与黑虎。虎虣𧇭甝虪,都是虎类汉字。正是由此出发,我便从《汉语大词典》中搜集了上述的以“虎”为构件(偏旁)的字汇,以观汉字构造胜状。
1 由汉赋想到汉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