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去过那里——坊茨小镇
史仍飞/文
潍坊的春天,杨絮柳絮轻扬,像满天飘洒的白蝶。在那样一个季节,我曾匆匆经过这座城------潍坊,这名字在记忆里与风筝、柴油机一同浮现。每到一个地方,我通常会在百度地图中探寻周围的景点,恰好在此发现了这样一个小镇——坊茨小镇,一个很有徳味的名字。
小镇的核心是一组德日式建筑群,形成于1898年至1914年德日占据时期。已经修缮过的区域不大,清幽安静,自成体系。周边老建筑则相对凋零,不少地方还在施工。坊茨小镇,这个名字初听便觉陌生,却又隐隐带着几分异乡的味道。其实,它是“坊子”一词的德语音译,而这片土地的故事,可追溯到遥远的1898年。那时,德国凭借《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不仅取得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还攫取了沿线15公里内的矿产开采权。坊茨因煤而生,是一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发现——丰富的煤炭资源,唤醒了这片沉寂的土地。从此,坊茨成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工矿业小镇,也埋下了潍坊工业发展的根脉。
坊茨小镇的命运却不止于此。1914年,日本趁德国在一战中分身乏术,借机挑起日德战争。德军败退,日军趁势侵占,以“没收德国资产”为名控制了青岛、胶济铁路及沿线的矿山。这段历史的尴尬与无奈,延续到了巴黎和会上。那时,列强不顾中国的反对,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拱手转赠日本,留下一页屈辱的史册。历史上的坊茨小镇以胶济铁路坊子段为中轴线,向两侧发展。核心建筑群现有德式建筑103处,组成了一个完整社区系统,有德军司令部、德军医院、火车站、机车维修段、电报大楼、邮局、煤矿、教堂、学校、兵营、水站和高级军官别墅区等完整建筑群落。日式建筑63处,则包括领事馆、宪兵队住所、旅馆和银行等。
坊茨小镇的“大门”是典型德式建筑风格,花岗岩为墙基,绿色大门上方是不规则菱形山墙,水泥拉毛的粗粝墙面上有“坊茨小镇”四个大字。那些老建筑经过修缮,却未失原貌,“修旧如旧”,几乎看不出新的痕迹。就连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塔,红砖墙身也依旧古朴。当年住在这里的,多半是德国军官,房子的格局疏朗,带着花园与绿地。如今,这些房屋多被艺术机构或工作室改造,还有一处成了酒吧,旧时的庄严与今日的生机奇妙地融汇在一起。
那时候,坊茨是繁忙的,胶济铁路穿镇而过,两侧街道随之生长,宛如依附铁轨而繁茂的枝叶。坊子站曾是交通与货运的枢纽,承载了无数人的奔波与劳碌。可如今,它却荒废了,站台上只剩冷风吹拂,空旷得如一场久远的梦境。德式建筑依然保存着,砖瓦间仿佛还藏着旧日的喧闹与肃杀。置身其中,四周清幽寂静,心中的烦恼不知不觉散去,仿佛时间也在此歇脚,只留下人们怀想与历史对话的余地。
而今的坊茨,虽不再如昔日那般繁忙,却也褪去了喧嚣的外壳,变得安闲。德式建筑群依旧站立,透着一份素朴与凝重,仿佛是老者的目光,看尽了岁月的风尘。坊子站、胶济铁路,那些因煤矿而生的点点滴滴,都成了历史见证的符号。小镇渐渐有了旅游景区的模样,或许用不了多久,它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而那些曾经的故事也将在阳光下被一遍遍讲述,触动人们的心。
在我看来,坊子建筑很美,不在于其中一单体建筑或雄伟或精致,而在于其质朴、娴静。德式建筑有着特色的牛舌瓦,门窗外棱均采用青灰色石块垒砌。日式建筑则采用四坡顶,屋顶多为平瓦,门窗多用简单木质框。
如今潍坊坊子区政府所打造的欧式风情生态小镇——坊茨小镇,所依托的是旧时德日占据时期的行政中心区域,意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建筑依然在改造中,充分保留了德国建筑特点,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内涵。看起来很美,但也清晰真实地反映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图一:坊茨小镇大门
图二:坊子火车站
图三:原德建军官住宅1
图四:原德建军官住宅2
图五:坊子旧车站的外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