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SciHum(教育、科技与人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fq

博文

在世界核武器背景下看邓稼先的卓越贡献

已有 253 次阅读 2024-6-25 15:57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邓稼先百年诞辰 

 一、在百科辞书中寻找邓稼先;

 二、世界核武器发展概况

 三、中国的核武器(核试验)

 四、在世界核武器发展背景下看邓稼先的卓越贡献

  今天打开网页,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邓稼先诞辰一百周年的相关信息和纪念文章。这位呕心沥血的两弹元勋,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他对科技和国防工业的重要贡献,他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教育和品格教育中的宝贵财富。

一、在百科辞书中寻找邓稼先 

  由于我正在翻阅电子版百科全书,于是也想在此类书中寻找一回邓稼先。各类书籍中,辞书尤其是百科辞书,是影响比较广泛且被学人经常参考引用的工具书,英文版的百科辞书如《不列颠百科》(Britannica)则可能对西方人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先看中文版的。《大辞海》词条中记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去世前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在现场指挥试验队的工作达15次之多。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正在编辑的第三版(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1959年,苏联毁约停援,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邓稼先成为主持制订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并爆炸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后,他和于敏等人着手探索氢弹理论和相关实验,又为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做出重要贡献。邓稼先还领导理论部科研人员致力于核武器小型化、实战化、提高核武器性能及其关键技术等研究,又为第二代核武器和核武器向高技术发展做出了毕生奉献。邓稼先在核科学理论方面多有建树。……”

  翻阅英文《不列颠百科》,则是在核武器nuclear weapon)这一词条下看到了邓稼先(Deng Jiaxian)。这样不得不在浏览整个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背景下来了解邓稼先的贡献。该词项中涉及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的最后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1967617日,中国第一个当量为300万吨的多级聚变装置被引爆,这距离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仅32个月,是前五个核大国中跨度最短的一次。this was only 32 months after China’s first atomic test, the shortest span of the first five nuclear powers.)。这实在是壮我国威!!

  既然我读到这些英文内容,就把与中国有关的部分编译如下(一、二部分),世界核武器发展概况只编译其纲要:

二、世界核武器发展概况

 《不列颠百科》在战争、战役和武装冲突题目下谈到核武器

  战争、战斗和其他国内或国际冲突,无论是武装冲突还是外交冲突,往往是自然资源争端或权力、影响力和财富斗争的结果。国家、民族和政治团体之间的重大冲突,最终可能改变世界的文化和政治地理,也可能影响社会价值观和权力平衡的变化,无论是有意地还是无意地。    

  核武器,设计用于通过核裂变、核聚变或这两种过程的组合以爆炸方式释放能量的装置。裂变武器通常被称为原子弹。聚变武器也被称为热核炸弹,或者更常见的氢弹;它们通常被定义为核武器,其中至少一部分能量通过核聚变释放。

  对核武器可从原子(裂变)武器原理、热核(聚变)武器原理、核武器的影响、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核武器的扩散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原子(裂变)武器原理:

  裂变过程、临界质量和裂变堆芯、火炮装配、内爆和助推;

 2 热核(聚变)武器原理

  聚变过程、基本两阶段设计、增强型设计。

 3 核武器的影响:

   爆炸、热辐射、初始辐射、残余辐射和沉降、电磁脉冲;

 4 第一颗原子弹:

 核裂变的发现、产生可控的连锁反应、创建曼哈顿计划、选择武器设计、竞相制造炸弹、武器的使用;

 5 第一颗氢弹:

  “超级炸弹的起源、政策差异、技术问题、泰勒-乌拉姆组态、武器经过测试、进一步改进。

 6 核武器的扩散:

  轴心国、英国(原子武器、核武器、英国的威慑力量)、前苏联(原子武器、核武器)、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南非、朝鲜及其他地区或国家(阿根廷和巴西、利比亚、伊拉克、伊朗等)。  

     轴心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个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与核反应堆和裂变武器有关的实验,但只有美国将项目推进到分离铀-235或制造钚-239的地步。

   德国有一个专门办公室负责核裂变的军事应用,进行铀和石墨的链式反应实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建议改用重水作为减速剂。这种对稀缺重水的依赖是德国实验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至于裂变武器本身,只有一些粗略的研究

  日本科学家也开始了对原子弹的研究。194012月,日本著名核科学家仁科芳雄(Nishina Yoshio)在武装部队的支持下进行了一项小规模的研究工作。由于缺乏政府支持、资源和铀,没有在实验室之外取得进展。

……

三、中国的核武器(核试验)

   1949年赢得内战后,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将在台湾支持蒋介石国民党的美国视为其主要的外国威胁。从朝鲜战争(1950-53)开始的一系列冲突和对抗使中国担心美国的军事行动和美国可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作为回应,1955115日,毛泽东和中国领导层决定建立自己的核武库。从1955年到1958年,中国在科学技术援助方面部分依赖苏联,但从1958年到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变得越来越倾向于自给自足。与其他核大国的努力一样,中国进行了必要的大规模人力和资源动员。

  生产并加工铀和钚主要的原始设施是位于甘肃西北部的兰州气体扩散厂(504厂)和酒泉原子能综合设施(JAEC)。JAEC的反应堆于1967年开始运行,随后在19704月建立了一座大型再处理工厂。在青海省库库诺尔(青海湖)东部的海晏建立了一个设计实验室(称为第九研究院),初期生产也在这里进行。195910月,在中国西北部的罗布泊建立了一个试验场。中国核武器项目的关键人物包括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于敏和陈能宽1958年至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元帅提供了全面的领导和指导。作为毛泽东的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即在中国偏远地区建造双重工业基础设施,作为战时战略储备,一个更现代化的核设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建成,补充并最终取代了原始设施。

  与最初的美国、苏联和英国试验不同,中国首次核爆炸试验于19641016日进行,它采用了铀-235,爆炸当量为2万吨,属于内爆型。钚的设计紧随其后。1964年至1996年间,中国进行了23次大气试验和22次地下试验。这种数量相对有限的试验产生了各种裂变和聚变弹头类型,当量从几千吨到数百万吨不等。

  中国在启动原子弹计划的同时,也开始探索热核炸弹的可行性。196012月,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一个小组,对热核材料和反应进行研究,开始了更具体的计划。1963年末,原子弹设计完成后,九院理论部在邓稼先的指导下,奉命转入热核工作,建造了生产氘化锂6等所需部件的设施。到1965年底,多级炸弹的理论工作已经完成,试验装置的制造也在1966年底完成。1967617日,中国第一个当量为300万吨的多级聚变装置被引爆,这距离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仅32个月,是前五个核大国中跨度最短的一次。

   相关链接:Nuclear weapon| Britannica

四、在世界核武器发展背景下看邓稼先的卓越贡献

  在世界各国竟相研发核武器背景下,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在研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上。

  首先,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角度看,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领导并参与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对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为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的角度看,邓稼先的贡献更是无法估量。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他深知这是一项高度机密和危险的工作,但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他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甚至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最危险的时刻,他也总是坚持要直接站在操作人员身边。这种忘我的大无畏精神,不仅使广大科研人员感受到莫大的鼓励,也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世界核武器背景下,邓稼先等人的研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核武器作为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战略武器,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至关重要。而邓稼先等人的研发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话语权。同时,他的工作也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航天、航空、深海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之,在世界核武器背景下更能看清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及其非凡意义。他不仅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话语权。他本人不仅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奠基人之一,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的象征。我们应该铭记邓稼先的卓越贡献,传承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8262-1439683.html

上一篇:补记:由两地环境变化看美丽中国建设
收藏 IP: 223.80.71.*| 热度|

4 王涛 宁利中 杨正瓴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