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SciHum(教育、科技与人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fq

博文

是女神们激起了诗人的情思和“博依”

已有 2982 次阅读 2024-3-8 21:58 |个人分类:语言文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国际妇女节,我所加入的一传统文化教育朋友圈中的同事们在给女神们祝贺节日。我则想到最近所讲的《学记》中提到的“博依”与古人藉此表达对女性情感的诗句。正是由于神一样的女性存在,才激发出这些诗人的情感和优美文笔。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妇女节就被许多人日益称为“女神节”了。

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成篇于战国后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与总结。《学记》中论述教育的一些话语,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有关教育作用的话语,“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涉及教学原则的话语,至今为教育学界引用。

具体到教学方法,《学记》中十分重视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意思是不练习弹奏乐器,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弦乐;不学习歌咏譬喻,就不能学会诗经;不学习洒扫应对进退杂事,就不能学会礼仪。

这里的博依”被郑玄注解为“广譬喻也”,即广泛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孔颖达疏:「博,广也:依谓依倚也。谓依倚譬喻也。」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诗歌的学习与创作需要广泛练习使用比喻来表情达意。在诗歌创作中,博依的运用使诗人能够通过丰富的比喻来深化诗歌的内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广泛地打比喻,诗人能够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歌中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博依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观察和感悟。因此,可以说诗歌中的博依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手段,它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远。

中外诗人如何“博依”心目中的女神

学诗就要学着咏诵和“博依”(广泛地比喻),那就要通过欣赏和学习过往诗人在这方面的范例,看他们如何通过“博依”表情达意。生活中有许多激发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比拟的各种情景。女神节之际,自然就会想到由女性所激发的情感以及这类情感的表达,且由于此类情感的不同凡响,往往会使诗人浮想联翩,产生各种形象化的比拟,例如宋玉的《神女赋》中对女性之美的众多比拟。

这里先欣赏几句通俗易懂的“博依”,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博弈”修辞的:   

 我愿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

 我愿是露水,如果你是阳光…  

……

 我愿是一条激流,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从山岩中间流过。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里,愉快地游来游去;  

 

 我愿是一片荒林,座落在河流两岸,

 我高声呼叫着,同暴风雨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

 停在枝头上鸣叫,在我的怀里作巢;

        — 1847年于索伦塔(献给爱妻尤丽亚的爱情诗)

作为19世纪匈牙利的一位杰出诗人,裴多菲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爱情的向往。在其诗歌中,博依(即比喻)的运用广泛而深刻,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其诗句情感热烈、感情充沛,而且语言朴实、感染力强这样的诗歌“博依”,会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使其诗歌成为匈牙利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上述的比喻虽为他乡诗句,却为中国大众所熟知。但是对于以下来自中国诗人所用的比喻,你又作何感想?

我多想化作一条漂亮的丝带,束在你纤细的腰间;

又害怕天气冷热变化,你常把服装更换。

我多想化作你鬓边的秀发,紧紧贴在你的耳际和双肩;

又害怕你时而沐浴,无情的温水又将你我分离。

我多想化作你画眉的粉黛,随着你的目光而展转;

又害怕你追求时尚而经常更换颜色……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语句太露骨和俗化,那就给你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古诗句: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

 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陶老先生的诗句,是他所作的《闲情赋》中的诗句。也就是早在1600多年前,陶渊明就写了古典版的《我愿》。陶渊明、裴多菲都是性情中人,都在用广泛的比喻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感情。陶渊明在这里连用十愿、十悲: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而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我多想化作那梧桐之木,做一把琴能够经常在你的膝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又害怕你有时会乐极生悲,最终推开我而不再弹奏那曼妙的乐曲。……

 陶渊明连用十多个比喻,表达了一种无法被抑制的情感和爱而不能的愁怅。联想丰富,用喻精妙,传达热烈缠绵的情思。这些比喻展示了诗人在运用博依手法的精湛技艺。他通过比喻将爱情与自然、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创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他的情感世界。这些博依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使陶渊明的情诗成为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裴多菲和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的诗歌都善于运用类似的博依即运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两位诗人都倾向于借助自然景物进行比喻。陶渊明常将山水、草木等自然元素与人的品格、情感相联系,创造出富有哲理的意象。同样地,裴多菲也将自然景物作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两位诗人都善于将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具象化。陶渊明通过比喻将复杂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裴多菲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将爱情、自由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尽管两位诗人都成功地运用了博依手法,由于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不同,二者在诗歌的主题和风格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异。裴多菲的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和朴素生活的向往。

可就在这位以“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题的诗人背后,我们看到了他与平日印象不同的一面,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与裴多菲类似的爱情题材。连孤傲执着的隐士,也不由得通过“博依”描述他的情真意切、悲愁忧伤……。或许,某些作品的产生并非都是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有想象的成分,或在别人类似作品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是这样,那就多是出自文学的考虑,是对所谓的“博依”修辞的文笔操练。如果是出自亲身感受,那诗人的诗赋也是在经过情感煎熬和相思之苦的一种排解,最终还是“发乎情,止乎礼”。或者是作者亲历和想象推演兼而有之。问题是:

没有女神们神一样的存在和优美形态的激发,哪能产生这样的诗句?即便完全出自想象的写作,也是在他人身同感受和类似表达的基础之上的再构。

 [上述所写显然是迎合女神节的应景之作,写完后突然想到一句唐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潘发勤)

相关链接  苏格拉底与女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8262-1424588.html

上一篇:学哲学语言:为德意志思想跑马?!
下一篇:环境日:从两地环境变化看美丽中国建设
收藏 IP: 223.80.50.*| 热度|

6 王从彦 许培扬 尤明庆 杨正瓴 宁利中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