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关于西泠广告的反思 精选

已有 6046 次阅读 2011-5-30 08:14 |个人分类:营销传播|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这是当年文汇报第一版整版刊出的西泠电器广告)

 

前两天谈到当年《文汇报》所做的西泠广告,8年前写的文章现在也许时过境迁,但是作为案例思考也许不无意义。回过头来反思西泠的这个广告第一,结合当时的市场,我们发现它至少在策略上犯了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目标市场选择不够准确

把上海作为首战之地,应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上海市场虽然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地位,但任何产品试图凭借奋力一击便想要在上海拓开市场,显然是极为幼稚的。从市场开发和空调竞争格局来看,上海是中国市场的制高点,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市场的成熟程度要远远高于浙江,且其虽说与浙江接邻,但以中国长期形成的市场布局而言,一个杭州的企业在尚未完成自己脚下的市场建设,便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实施长途奔袭,不仅在资源和渠道等方面没有优势,而且营销成本大大增加,其结果往往是师劳力竭,难获全功。而西泠的所谓打响品牌,打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通过消费者来促动经销商的想法,最多只是企业浪漫天真的幻想。这种单纯从企业和产品自我愿望出发,不是立足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广告和营销行为,是彻头彻尾的营销盲动症。

二、广告定位缺乏独特性

哈佛大学的营销学家莱维特教授在《营销近视》中提出一个观点,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其市场定义比企业的产品定义更为重要。市场定义首先是定位选择,通常企业在一个整体的市场格局中,总是被分为几种类型: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和市场补缺者,不同类型企业在市场上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采取市场领导者或市场跟进者的定位,以便于获得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间。在春兰、格力等著名品牌已经取得了市场先机的情况下,西泠空调的推出,作为一个市场追随者,要想在市场上获得认同,就必须找到自己跟对手的基本区别,并以此作为基础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定位。从这点来看,《文汇报》的广告虽然具有很强的认知效果,但在传达产品和企业个性方面,却不无缺憾。所谓“今年夏天最冷的热们话题:西泠冷气全面开放”!充其量只是一个较有冲击力的上市通知,从传达品牌内涵来说其效果几乎是零。100万一个广告,没有定位也就毫无策略可言。

三、广告切入时机略欠恰当

审时度势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是获取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告投放无非是造势和造市两种目的,前者着眼于创造有利因素,后者则直接实现销售促动,造势是手段,造市是目的,一切手段都服务于目的。张平对西泠空调提出反弹市场、打响品牌、制造连锁反应,显然更着重于造势。势与时联系极为密切,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广告切入的时间问题。一般而言,选择恰当的切入时间,不仅可以保证实现造市目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广告效益。空调销售旺季一般在每年的五、六、七三个月,季节性很强。一般商家把促销的重要时间都放在夏季来临之前,这是因为对消费者的宣传,过早了容易引起广告接受疲软,太迟了又容易被市场忽略。而尤其是空调经销商,几乎在每年年初就基本确定了订货计划和营销重点,这时如果没有完成对经销商的工作,进入销售旺季就难免被动。西泠空调在广告宣传上,把目标界定为启动直接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进而由消费者来诱导各大商场进货西泠空调,实际上是希望这个广告能起到刺激即时购买作用。一个很明白的现实是:在这个理性十足的城市,消费者只有到了各家空调强力促销的时候,才会聪明地选择比较,包括功能、价格、品牌、质量等等。人的购买惰性也一再证明,在急需空调的炎热夏季到来之前,在裹着阵阵寒意,精明的上海人是怎么也不会满腔热情地到商场过问,什么“今年夏季最冷的热门话题”。而等到季节到来的时候,由于其他厂家大规模的宣传在声音上淹没了西泠,消费者却早已忘记了它当时的激情。西泠在时间选择上犯了一个错误。

四、广告坠入知名度的陷阱

广告造势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追求知名度。中国企业在前期运用广告,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还要勤吆喝。认为广告就是为产品吆喝,也主要是创造知名度。所以那个时候有很多产品,吆喝的很勤快,知名度不低但却没有实现真正的销售。好象就在同一年的夏天,也是在上海,有一个浙江企业,生产了一种不知道是什么原料的饮料,广告采取强销手段:“今年夏天喝什么——康茗饮品”!广告反复播出,搞得人人皆知,大有号召天下人都喝一种饮料之势。殊不知消费者就是不买帐,凭什么今年夏天要喝你,偏偏不喝!结果那个短命的饮料在折腾了一个夏天之后,第二年再也没有声响了。今天看来,创造知名度是广告的最初级手段,知名度在广告金字塔中处于最低一个层次。而我们进行广告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知名,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指明率,即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或者在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追求知名度是企业广告运作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西泠虽然在知名度上取得了瞬间辉煌的效果,但在把知名度向更高层次转换中却几无收效。

也许在中国,“名”是一个太具有利用价值的概念了,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名”,师出有名、名满天下、慕名而来、名垂青史……而广告的最直接作用就是造名。于是乎许许多多的企业把知名引为制胜市场的法宝,知名造就了揭竿而起的一代枭雄,知名也把那些风云一时的企业引入了市场的陷阱。那个时期最著名的,大概要数啸傲江湖的广告“标王”了吧!但是在经过几年的市场风雨后,那些演绎中国广告史上轰轰烈烈的造名运动的“标王”们相继陨落,却正好说明简单的知名度就像是一个颠覆企业的陷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449407.html

上一篇:在曾经第一的盛名中衰落
下一篇:六一儿童节和柏舟诗感叹中国教育
收藏 IP: 58.100.49.*| 热度|

19 梁进 李学宽 刘洋 吉宗祥 陈湘明 谢鑫 王守业 李泳 吕乃基 鲍海飞 王彪 曾新林 武夷山 梁建华 杨月琴 杨秀海 黄锦芳 陈绥阳 caogentan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