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占国的博贴,一个大学老师的困惑--“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大学的办学提案” ,指出了当前大学的一个普遍问题,学生不认真学习,考试时候,从学校层面到具体老师层面,都存在着“放水”问题,如此下来,大学会陷入恶性循环,对国力的影响当然不可待言。
不过,他文章结尾处的“办学提案”,实际上是个反讽性讲法,可理解为苦恼人的笑话。这里我提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想法,
解决这个办法,其实有两条:
1. 校长要有魄力,要顶住不及格率的社会压力,靠普通教师顶是顶不住的,只能放水。校长顶住了,这个大学才有进步。大学顶住了,成为常态,那国家才有进步。当然,我们在博客网上吹吹风,帮校长们壮壮胆,这种社会舆论的建设也是非常需要的。
2. 真正琢磨好一套制度,这个制度,窃以为包含两个方面:
a) 学分制,实际上中国大学,是没有真正的学分制的。不用说补考之类现象,即使是评定成绩,也不是学分制的办法,学分制,是要把考试的百分制成绩,由任课教师转化为五级质量分(ABC)的,这样做,不是摆设,是有用处,用法的,此帖不论及,可查我的相关帖子。
现在大一新生都有新生教育,其实,与其道德说教,不如直接给他们解释一下学分制下的成绩单,找几个范本,详细解释说明一下。我相信,对大多数学生会相当有 效的,教学十年,我对他们有相当的了解,这些学生,对分数还是相当在乎的,更别说ABCD这种更加醒目的东西了。
现在的情况却是,大学管理体制混乱,很多牵扯到教学的文件,大学生们根本看不懂,那些文件虽然管的是大学生,但却并不是面向大学生写的(其实,我作为老 师,有好些也看不太懂),这样来的话,大学生很难明白自己大学四年要干些什么,高中旧的已去,大学新的没来,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大学的问题,是校长 层面上的问题。
学分制,国外基本上已经有了相当规范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现在很多校长,经常出国,甚至在国外学习过相当长时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借鉴这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相当规范的做法,或者说将其真髓取经回来,目前的大学学分制,基本上还都是假的。
不仅如此,我意以为,在国外规范经验的基础上,其实还可在择其善者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毕竟, 一个制度,只要一经奠定,就有相当的势力长期存在。国外亦然,他们使用这么久的系统,即使发现问题,现在想改,也不好改了,大学系统的惯性力是很大的。而 我们现在开始做,则可以设计出一个更完善的体制,反而有“后发优势”。这个内容,本帖先不延伸说了,有兴趣的同好可继续思考,大家互相献计献策。
b) 师生反馈评估系统,相比于“学分制”,这个即使在国外名校,我看也没有很成功的。其实,现在有网络辅助,师生反馈评价系统应该是可以进行更好的设计的。
而且,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师生反馈评价系统,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给老师打分,形成有效反馈。更重要的是,老师也可给学生写一些主观性评语。
这就牵扯到“学分制”的有益补充这个问题上来了。学分制,再怎么说,也是在“分数”的框架上做文章,有些人,提出素质教育,反这个反那个,其实根源都在于 认识到“分数”制度,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呢,这些人,包括国家领导们,因为不是教育专家,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因为缺少 深思熟虑,反而在教育界产生未受其益,先得其害的效果,影响了我们国家人力水平的发展。
“分数”制度,或更抽象地曰“水平考试体系”,适应面广,具有经济有效的特点,是现代社会培养大众化人才的重要工具。但是,大家也发现了其不足,在培养“精英”级人物时,就不仅是简单的考试和分数,可以达成任务的。观人类历史,“精英”人物都是师传口授,采取这种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出来的。
大学,当然是这种“精深传授体系”的重要载体,否则,不用大学,不用上课,就是设立各科目的国家水平考试,考过一科过一科,科目够了就得大学文凭,不就行了么。这跟陆占国的提案 ,在层面上有点相似,虽然他那个,反讽为用钱买的。
当然不行,“精英”人物要靠大学课堂、讨论班、研讲班,师生间、生生间密切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甚至聚变反应,才能产生和维持。为国家制造精英,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一定比例的精英级师生,这个大学恐怕是有负其称谓的。
“分数”制度,或曰“水平考试体系”,当然会对一个大学的精英培养有相当的的帮助,这个帮助是水涨船高型的帮助,如果一个学校的 “分数制度“-“水平考试体系”,都落在补考、作弊、放水的层次上,这个大学很难产生出足够比例的精英。
水涨仅是必要条件而已,精英是要靠师传口授,互相切磋这种紧密的关系才能教出来的。所以,精英学生的表现,不能再由分数来全部显示。这时候,来自于其老师们的评价信和推荐信,其主观性评价内容,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才是师生反馈评价系统,要干的正事。评老师是次要的,关键的还是在于评学生。当然,有些学生如果表现不是突出,老师可能一个学期,在这个“师生反馈评价系统”也给他写不上几句话,但是表现突出的学生,则老师可以随时在“师生反馈评价系统”写上这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因此产生的主观判断,免得时间长,到了学期末,忘掉了具体事例。
实际上,有些高阶课程,讨论班,研讲班上学生的优秀表现,靠分数或ABCD是说不清楚的,必须靠老师们的有经验的评价,才能指出来,供后继培养者参考和使用。 这些材料,积累下来,到了学生大四想考研/出国/工作时,由其特任导师(现行情况下可选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邀请的某位老师)将所有的老师的评语,整理一下,不就是一封内容详实、有理有据的评价信/推荐信吗。这样形成制度,这个大学的毕业生们,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声誉。
当然,这种特任导师,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通过双向选择产生,具有掌管该生“师生反馈评价系统”的权力,该生的反馈,有些内容,如果师生认为必要,可 以选择只给该特任导师看,而不给具体任课老师看。而学生的特任导师,亦可在该系统上,主动向任课老师咨询该生的进展情况,要求任课老师反馈。
当然,一个学生特任导师的数目,可以不唯一,如最近各高校开始提倡的双导师制,若搞好了可能更有优越性。特任导师主持时间,亦可以不固定于四年全程,在有效和经济的前提下,越自由地双向选择越好。但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数目,不应该超过本校师生比的2倍或3倍。
如此良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看到前面学生的成功范例,必然要表现更好,必然会在这两个系统,“学分制-水平考试系统”和“导师制-精深传授系统”里面都力争上游。
实际上,本文提出的两个“系统”,着眼点在于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而不指望那种每年几次的道德类说教性运动。我相信,这两个系统,就像“任督”二脉一样, 设计好、建设好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就叫素质教育(看,我给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义了)。以此“任督”二脉循环体系,形成教学制度的主体架构,带动起所有的教学活动,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相应地对科研环境有改善,毕竟,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活动是由相当程度的融合关系的。
相关博文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大学精英教育:建重点班不如开荣誉课程 大学建设:学分制的设计和改进 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行政原因
参考资料
1. 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
Diigo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232611.html
上一篇:
西部师范生政策的别议汇贴下一篇:
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行政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