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蒜(英文名称Garlic;拉丁名称Allium sativum L.) ,为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植物的地下鳞茎。葱属植物大约有600-750种植物,葱属植物中与大蒜齐名的除大蒜外,还包括大葱、洋葱和韭菜等[1]。
大蒜原产于亚洲西部高原地区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可能是有文献记载的几个大蒜栽培地区。新的研究证据表明,最早培育和驯化大蒜和洋葱的地区可能是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土库曼、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北部、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等地区的高山地区,整个天山山脉可能是世界大蒜源产地的中心[2]。
纵观世界的几个人类古文明发祥地的历史,都留下了关于大蒜的记载。根据1911年考古学家们在挖掘埃及法老位于艾马哈斯那(ElMahasna)陵墓时在墓穴里发现了类似蒜头的模型,专家据此推测早在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类已把大蒜视若珍宝[3]。根据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描述,在公元前2300年苏美尔人的食谱包括谷类、豆类、洋葱、大蒜、韭葱和其他蔬菜以及鱼等品种[4]。在古埃及等地中海地区,大蒜这种流行的植物被认为是强化工人、水手和罗马军队士兵理想的食品,有学者称“人们可以按照罗马军团和帝国扩张范围地图绘制大蒜图谱”[5]。在古埃及大蒜是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认为经常食用大蒜可保持和加强体力,提高工作效率。给法老胡夫修筑金字塔的奴隶们就经常食用大蒜,以增加体力和预防疾病。古埃及医典《艾伯斯手卷》(CodexEbers)里有用大蒜治疗多种疾病的药方。《旧约•民数记》中也有以色列人对大蒜的记载:“在埃及的时候,我们常吃鱼,不用花钱。还有黄瓜、西瓜、韭菜、洋葱、大蒜等好吃的东西。”(Weremember the fish, which we did eat in Egypt freely; the cucumbers, and themelons, and the leeks, and the onions, and the garlick)。犹太圣典《塔木德经》(Talmud)里则记载用大蒜头来治疗感染以及其它疾病。古希腊医学创始人希波克拉底流传下来的处方,曾用大蒜入方来治许多种疾病。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员曾把大蒜作为灵丹妙药,用来增强体力提高运动成绩。在古罗马凯撒大帝远征时,令其士兵和水手每天食用大蒜,以增强体力抵抗瘟疫流行,预防感染和中毒。古印度人也经常吃大蒜,来增进智力和体力。印度医学的创始人查拉克评价“大蒜实际价值比黄金还高”,在医典《揭罗迦本集》(CharakaSamhita)中则用蒜头来治疗心脏病及关节炎。
在中国古代,关于蒜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夏小正》一书,最初称是卵蒜,即小蒜,并非现在的大蒜。现在的大蒜是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引进的。西晋文学家张华所著《博物志》(卷六)中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葱、苜蓿、胡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蒜篇》也记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晋朝郭义恭著《广志》记载:“蒜,有胡蒜,小蒜。”。大蒜因出自西域,又名“胡蒜”。
大约在9世纪初,大蒜先后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在16世纪初期,大蒜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18世纪后期,大蒜又被引种到北美洲。现在全世界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种植大蒜[6]。
参考文献:
[1] J. Peterson. The CambridgeWorld History of Foo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49-271.
[2] J. L. Brewster. Onionsand Other Vegetable Alliums. CABI, Wallingford, UK, 2008.
[3] D. Zohary and M. Hopf, Domest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Old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976-1164.
[4] S. Moyers. Garlic inHealth, History , and World Cuisine. Florida :Suncoast Press, St. Petersburg, 1996, 321-325.
[5] K. Parejko. Pliny theElder’s Silphium: first recorded species extinction. Conservation Biol., 2003, 17, 925-927.
[6] 宋立人,洪恂,丁绪亮,臧载阳. 现代中药大辞典.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24-129.
__________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