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科学网推出了“如何开展科研之路”的问答活动。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问答,而是一场智慧的碰撞!不要害怕提问,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是成长的契机。不用担心回答,因为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经验。无论你是科研小白还是资深大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你的问题,或许有多个答案,你的答案,或许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视角。”
为科学网的这个活动点赞。
老文应邀回答了一个研究生的问题:在汇报科研进展、请求指导或是与导师沟通自己想法(比如,参加实习、留学申请、申请博士等等)时,如何与导师建立良好且高效的沟通?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问答一周内(2024.12.25~2025.1.1)的阅读量超8万次。查看科学网之前发表的其他问答,每个问答都收获了数万次的阅读量。
问答活动给老文两点启示。
其一,你提不出问题,我写不出文章。
老文收到科学网转来的问题时,第一感觉是,这样的问题应该被无数沟通和表达专家或达人回答过。
事实上,在网上搜索“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发现已有无数篇文章乃至无数本专著说得很透彻、很清楚了,人工智能(AI)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已经是在搜索引擎中能轻易搜索到答案的那种问题。
以老文的惯性思维,如果不是受邀,老文绝不会去琢磨这样的问题,更不会洋洋洒洒写一篇关于这种问题的文章。
科研人员最想要的,是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所说的问题。他说,他经常在工作中寻找“一个难以解答但十分有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是值得解答的”。
做科研,提不出问题,就别幻想发论文、拿基金。
观时下现实,读研甚至做博士后期间,往往是导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导师若提不出问题,学生则写不出文章。
依著名科学家的现身说法,研究生也是完全可以提出问题的,甚至可以比导师提出更好的问题。物理学家费曼说:“也许这就是年轻人成功的原因。他们知道的还不够。当你知道得足够多的时候,显然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不好的。”
研究生须知,导师的优势和劣势都在“知道得足够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老文认为,一个完整的科研人应当是具备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的人,其标志是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有成效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你有问题,我有文章。这儿,你是研究生,我是导师,而不是常见的反过来。
其次,更要紧的,你提不出问题,我当不了老师。
纯粹从教育角度看,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值得老师去解答。这是由老师的职责从根本上决定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生提出的问题尽管在网上能轻易搜索到答案,但其让问答活动引发了大量关注,这样的效应有如一个提问突然让沉闷的课堂活跃了起来。
科学网的这个问答活动,多少让老文明白了,大学的许多课堂,老师们在无比投入地滔滔不绝,但学生大多在低头刷手机的根本原因。
万世师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说:“不遇至人传妙诀, 空言口困舌头干。”
学生不说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者说,老师没抓住学生想不明白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就不必费心费力去教学生,否则,既可能“空言口困舌头干”,也有“好为人师”(依孟子曰,这是“人之患”)之嫌。
盖瑞·祖卡夫著《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讲述物理师傅(大师)如何教学生:
他要等到学生对花瓣落地感到惊奇,才讲起重力。要等到学生说:“好奇怪!两个石头同时往下丢,一个轻,一个重,却同时落地!”才讲到一些定律。要等到学生说:“应该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达这一点。”才讲到数学。物理师傅就是这样与他的学生共舞。
2024年,老文写过一篇文章,告诉学生:读研,要拜有问题而非有答案的人为师。2025年,老文告诫自己:当老师,要教有问题的学生,要努力教学生成为能提出正确问题的人。
最近,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大胆预测:至2025年底,AI的智力将凌驾于任何单独个体的智力之上;到2027年至2028年间,它甚至可能全面超越整个人类的智力水平;到2030年,AI超越全人类智力的可能性已近乎确凿,这一概率接近100%。
AI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就对大学老师的冲击而言,我们已经见证,AI能够赋能科学家拿诺贝尔奖,能够帮助我们写论文、做高数题。并不遥远,作为学生的你不提出问题,不提出AI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的问题,作为老师的我真的该下岗了。
[1] 科学网·问答|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2] 科学网·问答|如何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