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冻冻更健康 精选

已有 9863 次阅读 2014-12-31 09:20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封闭的空间,出门开车或坐车,一直待在温暖环境中,即使在野外,也会用厚厚的衣服将严寒挡在外面。生活在北方地区尤其过分,几乎无法耐受任何寒冷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共同特点,当然高温也同样无法耐受。

从进化角度看,人类历史大部分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气候温暖,人类也不得不面对寒夜和严冬。人体代谢系统就是在这种环境温度波动下演化来的。科学家正在研究,自然状态而不是人工环境是否才有利于健康。例如一种理论认为,受冻有利于减肥。原因是为了维持正常体温,人体需要燃烧脂肪。这种理论存在的明显缺陷是,高温下人体消耗能量的速度也超过正常环境温度下。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副教授Wayne B. Hayes发明了冰背心,声称穿上冰背心每小时能消耗250卡热量,这大概相当于行走10公里的路程。洛杉矶对冲基金负责人Ken K. Liu尝试穿这种冰背心保持“身材苗条”。他在外衣底下穿这种背心已经一年了,很多人看到他有点笨重奇怪的装束会问他在干嘛,不过他解释完以后很多人都会觉得有道理。也有些人觉得穿这种衣服特别傻,Liu不介意这些。每天早上他一边煮咖啡一边从冰箱里拿出那件冰背心穿上。Liu其实不胖,但他觉得自己体型不够标准,还想减几磅,可不管怎么运动和节食都没用。穿了这种冰背心虽然没达到自己想要的体重,不过确实比以前瘦了一些。

NASA材料科学家Ray Cronise现在正致力于研究寒冷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Hayer发明冰背心就是受到他的启发。

最近,CroniseNIH Andrew Bremer,哈佛遗传学家David Sinclair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新陈代谢的冬天”的假说,该假说认为,肥胖和缺乏运动没什么关系,主要是营养过剩和长期处于温暖外部环境。食物和寒冷是人类面临的两大生存挑战,现代社会这两大挑战都不再是问题。他们指出,很多物种没有像人类一样有肥胖和慢性病,完全是因为人类身陷温暖舒适的环境,并摄入过多营养,甚至也这样对待宠物。人类健康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冬天。

2013年曾经有学者提出,寒冷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类似运动,寒冷促进激素分泌是预防肥胖的关键,研究负责人Francesco Celi在最近研究中指出,当外部环境从24度降到19度时,褐色脂肪或棕色脂肪细胞增加,可消耗更多脂肪给身体提供热量。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Lichtenbelt教授正在研究非寒战产热效应,就是Cronise等认为的温和寒冷刺激,Lichitenbelt4月发表相关论文,发现暴露非寒战寒冷环境情况下可加快机体能量消耗速度,这种方式不会引起身体不适。

温度对脂肪细胞类型的影响,可否解释内脏脂肪中白色脂肪细胞多,而皮下脂肪中棕色脂肪细胞更多的内在原因,因为核心温度比皮下温度要高一些,可能就是这种非常细微的温度差异,导致脂肪细胞类型的区别,也导致内脏脂肪细胞的类型,此外外周包括四肢脂肪细胞可能比内脏脂肪细胞更健康。另外一个现象是大量使用激素可以造成向心性肥胖,这种肥胖也是一种典型的内脏脂肪细胞增加(等待考证)。这是否也存在重要关联?

当然棕色脂肪细胞所以是棕色,是因为这种细胞内含有更多线粒体,线粒体有许多血红素蛋白,让细胞整体上显示为棕色。线粒体是能量代谢的工厂,当然也是细胞产热的重要元件。在机体需要能量的时候,脂肪由于是储存能量物质的重要组织,但百色脂肪并不是利用能量的高效组织,棕色脂肪利用脂肪代谢的效率比较高,关键就是存在大量线粒体。从道理上看,环境温度下降,让机体需要产生更多热量,必须增加脂肪等组织细胞内线粒体数量。

按照这样的理由,内脏内脂肪细胞所以百色脂肪细胞为主,主要可能是这些细胞分布在温度比较高的内脏附近,感受不到温度低带来的直接影响,而皮下脂肪细胞则不同,经常要面临低温的刺激。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想办法将内脏温度降低,也许能将内脏脂肪细胞改造成为健康的棕色脂肪细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55219.html

上一篇:开题报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氢气有效就要任性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25 袁海涛 郑永军 张骥 李亚平 张强 谢蜀生 杨正瓴 杨建军 王德华 强涛 蒋新正 刘敏 马兆武 罗慧 张云扬 李宇斌 陈筝 唐凌峰 赵保明 biofans JIANHUN Allanmu qzw peosim luofal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