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镜 说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ojp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博文

喜马拉雅山地植物园 | 大吉岭洛伊德植物园 精选

已有 1518 次阅读 2025-1-9 20: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内容提要洛伊德植物园位于大吉岭,由威廉·洛伊德捐赠土地。1878年根据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园长安德森博士建议,按照乔治·金爵士规划建立。初建时是作为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距离遥远分园,收集驯化喜马拉雅植物。植物园由上、中、下三个主要区域构成,收藏展示东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稀有阔叶树种、针叶树和从其他国家引进驯化的域外奇异物种。目前汇聚了约117种乔木、195种灌木、60种草本植物、约2500种兰花、40种仙人掌,以及世界众多国家的山地花卉。建立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收藏展示和科学研究设施,是喜马拉雅著名的山地植物园。但拥有147年历史的大吉岭洛伊德植物园却难以肩负喜马拉雅山地植物园应有的时代使命。

微信截图_20250108114854.png

4136704.jpg

1 导言

洛伊德植物园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市,是一处独具特色的植物园。1878根据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园长安德森博士Thomas Anderson, 1832-1870)的意见,基于乔治·金爵士Sir George King规划建立,以纪念威廉·洛伊德先生Mr. William Lloyd。威廉·洛伊德捐赠土地和景观设计,旨在保护喜马拉雅的动植物。该园占地约16 公顷由西孟加拉邦森林局的造林山分部负责管理展示了众多濒临灭绝及来自异国的动植物。始建于1878年的洛伊德植物园,最初目的是作为加尔各答植物园的一个远程分园。花园海拔近 1800 米,拥有梯田、连绵起伏的山坡、高大的乔木和郁郁葱葱的绿色灌木丛与草地混合。其核心宗旨在于保护大吉岭喜马拉雅山脉、锡金及其周边地区的本地植物。该植物园亦是多种外来植物品种的栖息地。

140多年来,洛伊德植物园因其美学和娱乐价值与科学及保护价值的独特结合而吸引了游客。该园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地植物学学生和研究人员的遗产景点和研究中心。

除了人类游客,花园还吸引了超过100种鸟类和50种蝴蝶、蜻蜓等,为花园中弥漫的丰富多彩增添了美丽。

尽管存在许多限制,但概念和保护工作仍在顺利进行。旧的植物标本馆已经数字化,图书馆的数字化正在进行中。涵盖 3677 个物种的 175 个科的标本标本表保存完好。

著名的景点是植物标本馆、图书馆、兰花馆、盆景和稀有植物、仙人掌、多肉植物、包含 76 种喜马拉雅植物的学生区、时令花卉、草药园、植物进化园和岩石花园。现在,整个景观逐渐被美化,并很好地展示了东部喜马拉雅植物群以及在这里成功建立的一些异国情调。

2 植物园历史

植物园于1878年建立,占地40英亩,坐落大吉岭,著名的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希布尔山地遥远的附属园区该园的建立得益于威廉·洛伊德(William Lloyd的慷慨捐赠,植物园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1963年,印度植物调查局接管了管理权印度独立后最初隶属于农业部,后来划归国家森林部管理。自1994年以来,西孟加拉林业部造林山司负责管理其日常运营

3 植物园布局

花园坐落于伊甸疗养院的正下方,其北侧毗邻购物路与维多利亚路,南侧则被监狱路与哈里戈斯路所环绕,东侧紧邻伊甸疗养院,西侧亦为维多利亚路所包围。该花园是达吉岭地区游客的重要游览地之一,内藏众多珍稀与美丽的植物,分布有典型的柳杉(Cryptomeria)、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以及桤木(Alnus)森林区域,以及繁茂的藤本植物和灌木丛。

游览图.png

花园由三个主要区域构成。

上区:该区域涵盖东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稀有阔叶树种。

中区:此区域陈列了东喜马拉雅地区所有种类的针叶树。

下区:该区域涵盖了从其他国家引进并在此地驯化和建立的外来物种。

总体而言,花园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方式展示了东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种类的丰富性。这里汇聚了约117乔木195种灌木、60种草本植物、大约50种兰花、40种仙人掌,以及代表世界众多国家的山地花卉,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收藏。

4 植物特色

洛伊德植物园,众多植物种类汇聚一处,成为自然爱好者们的天堂。对于那些热爱自然和绿色环境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该植物园的收藏涵盖了高山植物,来自欧洲的海芋百合、天竺葵,引人注目的杜鹃花、树蕨和针叶树,以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山楂、黑莓、金雀花、七叶树、白蜡、桦树和丁香。此外,植物园还展示了柳杉、李、樱桃、木兰、垂柳、喜马拉雅冷杉,以及来自美洲的球根植物和柏树等其他吸引人的物种。

在此植物园内,将有机会观赏到银叶金合欢、黑叶金合欢、银橡树、蓝桉以及桉树等多种植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内的多肉植物与仙人掌区域,展示了约150种此类植物。此外,不容错过的还有收藏有2500种植物(其中包括50种稀有植物)的兰花馆。植物园的温室中,秋海棠被精心布置,宛如一幅绚丽的马赛克画作。对于那些对植物学抱有浓厚兴趣并热爱自然的游客而言,洛伊德植物园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探索之地。

12 兰花.png

兰花

此建筑为一座宽敞的玻璃温室,坐落于办公楼附近地势较高的区域,内部陈设着经过精心挑选的山地本土陆生植物及附生兰科植物。温室中展出了约2500种源自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每一种植物均配有详尽的标签和解说。

温室

花园中的温室是一座铸铁结构的拱形玻璃建筑,坐落于安德森大道北侧。温室内部设有四层展示台,陈列着诸多绚丽的花卉,周围环绕着诸如肾蕨和鸟巢蕨等观赏性蕨类植物,使其成为花园中最为宜人之处。此外,温室还特别展示了被称为天堂鸟的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一种半耐寒多年生植物,其鲜艳的橙色花朵形似奇异鸟类的头部,为温室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

7 7.png

岩石园

在安德森爵士岩石园中,众多高山及亚高山植物得以在接近其自然生长环境的条件下繁衍生息。园内汇聚了杜鹃花、百合、山茶花以及草原植物的珍稀组合,与诸如报春花属(Primula)、龙舌凤梨属(Puya)、草莓属(Fragaria)、虎耳草属(Saxifraga)、绿绒蒿属(Meconopsis)、李属(Prunus)等草本植物共生共荣。岩石园右侧的山坡上,杜鹃花密集地簇拥而上。

仙人掌温室

温室左侧设有一座小型仙人掌温室,藏约40种姿态各异的仙人掌。此外,亦有其他多肉植物独立展示,包括吊兰、鹿角蕨以及松树、枫树和杜鹃的盆栽。

活化石植物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一种从上新世沉积物的化石记录中发现的植物,对于植物学和地质学领域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1944年从中国引入。由于其树干底部形态酷似漫画中描绘的幽灵洞穴,故而被广泛地俗称为幽灵树。

银杏(Ginkgo biloba)在中国及日本被广泛种植,主要目的是为了收获其种子。该物种是银杏目中唯一现存的代表。A. C. Seward1938年)曾赞誉其为永恒的象征,它承载着来自远古时代的文化传承。

药用植物园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森林地带,众多具备药用价值的植物得以繁衍生息。约有52种植物被精心培育于温室下方的狭小土地上。这些植物种类的详尽资料已编纂成册,供人查阅。

药用植物园.png

其他著名展示

靠近温室,一根横向展开的老藤蔓特别引人注目,藤蔓支柱支撑着。这棵藤蔓是紫藤(Wisteria sinensis也被称为中国紫藤,于1878年从中国广州引入到花园,是这里最古老最壮观的展品。

在花园的北部区域,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展品尤为突出,其中包括被称作郁金香树鹅掌楸的珍稀植物,以及来自异域的橡树和令人陶醉的山茶属植物收藏。特别令人神往的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在花园的西侧,一片繁茂的日本竹林映入眼帘。

5 科学和休闲设施

该地是众多休闲胜地中极受欢迎的一处,能够俯瞰诸多壮丽山峦,对于植物学的学生与研究者而言,它宛如天堂。同时,它也是一所知名的机构,致力于向全球各地传播温带及亚温带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种子与标本。

标本室Herbarium位于办公大楼的上部区域附近。标本室按照本特姆和胡克分类系统Bentham and Hooker classification system进行标本排放布置。为了维护和保存记录及标本,参考了印度植物调查局的指导。该标本室包含约175份来自东北喜马拉雅地区的干标本,每份标本都单独装裱在单张纸上,并包括已添加的山地物种的种子标本。

洛伊德植物园图书馆拥有超过100本关于各种生命科学的书籍和期刊。

对于游客来说,有一个宁静的野餐地点位于通往维多利亚门的大道上,那里有一个喷泉和跳舞的睡莲的池塘。喷泉上方的凉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地方,从那里可以欣赏到花园的美丽和宁静。

结语

大吉岭洛伊德植物园初创时被作为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的分支机构,试图在喜马拉雅植物收集驯化中发挥作用。已有330多年历史的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园长安德森博士(Thomas Anderson, 1832-1870)曾经在经济植物驯化利用方面发挥了影响深刻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印度植物调查局(Botanical Survey of India)作为印度国家植物园管理机构建立了“2+11个实验植物园”体系,在植物科学基础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拥有147年历史的大吉岭洛伊德植物园却难以肩负喜马拉雅山地植物园应有的时代使命,这与其国力和国家开放程度密不可分,应给予了植物园界深刻的思考。

图片1.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8-1468108.html

上一篇:最北的植物园|特罗姆瑟北极高山植物园
收藏 IP: 124.16.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