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悼庞朴

已有 2827 次阅读 2015-1-17 12:31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消防文化, 庞朴

悼庞朴


在过去两年逝去的93位大师中间,我惊讶地发现,庞朴先生去了。我最佩服的当代学人是庞朴先生。乔帮主说,他最希望与苏格拉底对话,我辈浅薄,能够和庞朴先生对话就是我的理想了,因为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座丰碑,开辟了消防文化的文化巨匠,他给我们消防人留下的巨额遗产,就是“火历三探”(探求远古刀耕火种时代历法的三篇文章),让我有机会认识中国消防文化的源头。将来有机会写书,一定奉庞先生为教主,作弘扬消防文化的文章,学庞先生博学深思的研究,发掘中国文化的秘密。

我是在研究寒食节的源头的过程中,发现庞先生的研究的。作为消防人,我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本来已经很不务正业了,庞先生研究火历,更是哲学研究者不务正业的研究。可是庞先生在文革期间,“十年望星空”,一不小心,发现了古人观察天象,指引农时生产的秘密。“参商不相见”,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问题,还有天文学的奥秘与背景。“飞龙在天”,就是东方的天空发现龙星的存在,意味着春天来了。这些散见于中国文化的历法知识,被庞先生妙手点拨,原来还真的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庞先生发现这些还真都是机遇,由于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农村,每天除了数星星,根本作不了研究。可是那时候没有大气污染,所以肉眼也能做研究,于是有庞先生开创的“天文考古学”研究。火历的最佳时代(即符合现有证据的最合理的天文条件),是公元前2800年,这样庞先生的眼光早已超越了尧舜禹和黄帝。古人用太阳定每日的晨昏,月亮定每月的朔望,火星(辰星)定一年的收种,“三辰”之说,被庞先生解释得相当的巧妙,我想我辈只有发扬庞先生理论的机会,再也没有像庞先生那样开创的功力了,所以要借庞先生之死,表达晚辈的敬仰之情。


将心比心,庞先生总是通过对比古人的思路,来认识现代残存的火历文化,最著名的一项遗产,就是古代的春节,汉唐的寒食节,宋明的清明节。古人虽然没有什么测量手段,但冬至日是一年当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不会忽视的。因此冬至之后的105日,是寒食节,是日,需要禁火祭祀,等候第二天放火(“出火”)生产周期之开端。第二天,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举火烧荒,刀耕火耨,就是古代先民的火耕文化。有趣的是,古人出火大约是阴历三月三(上巳节,与寒食和清明相近),入火大约是阴历九月九(重阳节)。英国有一座小镇,其宵禁钟敲响的时间,是米迦勒节(阳历9月30日)到Lady’s 节(阳历3月21日),与中国古代的冬季禁火周期大致相仿,这说明文化是一种社会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适应,中外都是相通的。庞先生把中国的火历与印度的火历相比,发现它们也是相通的,虽然参考点(恒星)是不一样的,目的和过程是相同的。


庞先生在开创火历之说时,一个经常性的假设或前提是“疏阔”,也就是说,不能用现代知识来解释古代的实践,因为古人的知识结构是有限的,只能用最基本的现象和最需要的生产知识来认识古代的历法问题,其实这就是作科学的合理假设。任何理论都是建筑在一定的假设之上,如果假设合理,推论必然可信。如果假设是从核心公理出发,推导过程必然可靠。一个好的操作系统,全看Kernel是否管用。所以,大师发现公理,晚辈应用公理做推论,这是作研究的常态,也是作研究的技巧。


我常常想,为什么中国人作不出宏观大历史?比如,戴蒙德的《Guns,Germs and Steel》就是最典型的大历史。不错,黄仁宇写了《中国大历史》,不过是在国外写的。庞先生的思想还有很多发挥的余地,但他仅仅是写作这三篇文章,就把兴趣转往儒学研究去了。在惋惜之余,我常常想,是否该补上些什么?为什么不能把火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深入地研究一番。我最想知道的是,中国文化的所有源头是否都和远古中国社会的刀耕火种的火耕经济过于发达有关?比如祭祖文化,儒家的人祸论,法家的问责制,道家的玄幻说,阴阳家的风水理论,似乎在刀耕火种经济下都有萌芽。去年北京一声令下,换来短暂的APEC蓝天白云,和古代的禁火令有什么不同?1421年的一场故宫三大殿大火,居然会改变郑和下西洋之路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今,庞先生已经不可能回答我的疑问了,只能自己摸索前进了,文化迢迢其绵延兮,谁知吾心?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谁与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860238.html

上一篇:上海滩踩踏背后的世纪难题
下一篇:深圳消防公务员化改革为何失败?
收藏 IP: 73.200.189.*| 热度|

6 武夷山 郑永军 李健 彭真明 宋泽阳 陈昌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