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杜佑火政开大衢 -- 说说古代岭南地区的消防管理

已有 5806 次阅读 2012-4-21 08:3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文化, 消防, 防火墙, 杜佑

杜佑火政开大衢   --  说说古代岭南地区的消防管理

 

因为交通的便利,岭南地区开发较早。秦始皇征服岭南的50万派遣军,因为秦朝灭亡,后路阻断而没有回到中原。这批人留下来,开发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防火文化,早在汉代就闻于朝廷。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被贬岭南,在当地作出了出色的政绩,包括火政的管理贡献。这里分析他的具体措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杜佑(公元735-812年)唐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父杜希望,官至鄯州都督、陇右节度留后。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辟海滨荒地为良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顺宗、宪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唐宪宗元和初,杜佑以年老,屡次请求致仕,元和七年(812)六月,始获准以守太保致仕。十一月病卒。杜佑的孙子,就是著名的“晚唐小李杜”中的杜牧。 

图:《通典》的作者,杜牧的爷爷,唐朝一代名相杜佑画像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前刺史母丧解,佑母在,辞不行,改饶州。(唐德宗贞元时 785805)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新唐书·杜佑传》 

这里有几个不常见的字需要解释一下。(qú) 是指大路,尤其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如九省通衢。chán),是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常见词是廛里,这是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称。市廛就是集市。古代也同“缠”,表示一束。 郑玄 《周礼》注曰:廛,民居区域之称。’” 闬(hàn)是里巷的门,又泛指门:“里闬对出。”。作动词使用时,作防备解,如“乃作水门……以闬寇偷。”指代乡里,如“陈之,归乡闬。”。有时作墙垣:“闬庭诡异,门千万户。”简单地说来,廛,里也;閈,里门。后来廛闬指市肆商店。《新唐书·叛臣传上赞》市人良贾精货,皆逃去不出,列廛閈者,惟粗杂苦窳而已。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沿江数万家,廛閈甚盛,列肆如櫛。  

为什么开大衢可以防火呢?这就是防火间距。古时候,灭火手段不足,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灭火,只有靠推到房屋,拆毁建筑的方式来隔离燃料,防止火灾蔓延到邻居的建筑,或其他可燃的材料上。那么,现成的大衢就有天然的防火隔离的作用,因此平时就需要注意。 

为什么疏析廛闬可以息火患呢?唐代的建筑实行市坊制,居民区和集市区分开,相互之间的间隔就是廛,相互之间的流通通过闬。那么疏析廛闬就是典型的消防规划了。现代消防理论强调,隔离要彻底,沟通要保护。也就是说,围墙(防火墙)要高高的,防止火势蔓延。而围墙的开通环节,即大门,需要通过特殊的手段加以保护,防止大火通过大门而蔓延。 具体说来,就是大门材料的不燃化处理,如徽州流行给木门贴上石片,相对于阻燃处理。

 从全球气候的趋势来判断,杜佑任岭南节度使之时,全球气候变冷,本来温暖潮湿的广东地区也开始干燥起来。密集居住的居民区就深受火灾的威胁。杜佑到任以后,分析了几次典型的火场损失,就可以注意到当时防火间距不够(大路不够宽,火焰能够蔓延过去,通过树木或其他燃料继续蔓延。古代罗马大火之后,尼禄皇帝在重建罗马之时,也是提出要广开大衢用作防火道的被动消防政策),导致大片的火场损失;防火墙不够高,防火门没有防护,导致居民区损失严重。于是提出了开大衢,疏析廛闬的治火策略,取得很好的效果。至少历史是认可他的行动的,否则人们也不会以此来夸奖他的功劳。

 

杜佑在广州的火政措施,被继承保留下来,成为南方建筑的特征之一。明代惠州博罗人何昕,1506年在徽州从事了类似的行动,主要是每五户建筑之间高树风火墙,被认为是徽派建筑防火墙的发明人。从700年前杜佑在岭南从事的火政事迹来看,杜佑才是治墙高手,中国历史上对付火患的第一人。

 

杜佑的行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唐宪宗元和初 806年,(宪宗元和初,杨于陵)出为岭南节度使,辟韦词李翱等在幕府咨访得失,教民陶瓦易蒲屋,以绝火患。(《新唐书·杨于陵传》)这说明杜佑并没有根治当地的火灾,原因是当地人依赖简易的建筑材料(蒲屋),容易受到火灾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走访和调查的结果,杨于陵教民陶瓦易蒲屋,以彻底断绝火灾的隐患。宋代的广州火灾,相比于杭州和福州大为减少,很可能就是建筑材料的贡献。 

有道是,杜佑名宰闻天下,岭南治火开大衢。疏析廛闬控火魔,因地制宜办火政。

 

 

附录:在歙县《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中记载当时的徽州太守何歆创修封火墙一事:吾观燔之势,未有能越墙为患者。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五家为伍,甓以高垣,庶无患乎。康熙《徽州府志·名宦》中对何歆这一防火措施也有记载:乃下令:郡中率五家为墙。里邑转相效,家治崇墉以居,自后六七十年无火灾,实辄易灭,墙岿然。很不幸,何昕生于明代的广东惠州博罗,是唐代杜佑防火墙政策的受惠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561911.html

上一篇:住店打尖话引火 --说说古代文化中的消防避讳
下一篇:韩非子慎火涂隙 -- 说说秦皇时代的消防文化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