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核心技术之随想 精选

已有 4042 次阅读 2011-9-11 00:00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核心技术之随想 
 
最近科学时报刊登了好几篇文章,大谈核心技术问题,其中有大飞机发动机的制造问题。其实,核心技术的源头在于核心理论,从我国舆论中还没有重视燃烧噪音的研究来看,大飞机发动机的质量(或寿命)问题还会有很长的弯路要走。主动组织燃烧避免噪声,要比被动提高材料的寿命效果好。道理很简单,鲧靠息壤,禹靠引流,对付洪灾,对比显著。笔者曾经研究过燃烧噪音,因此对大飞机的振动、可靠性、寿命有自己的看法,见我的博文《说说航空发动机》。 
 
中国为什么得不到核心技术?很可能的原因是代理制。代理或买办,虽然代理产品,却对其中的技术核心知道不多。通过代理制,虽然让代理赚了一部分钱,但隔离了市场,保护了技术,转嫁了风险,转移了目标,这是代理制给大企业核心技术带来的保护作用。社会发展的标志是社会分工专业化,代理懂市场,厂家抓技术,各有分工。靠引进,很难带来核心技术的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之所以缺乏核心技术,关键还是思考同一化,过于跟随中央的规划和指令,或当前的热门研究。第一个开拓的人,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研究跟随者,很难说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的朝永振一郎仍然在默默地解决量子力学问题。当索尼公司的老板从美国买来半导体技术知识,日本的理论储备最充足,表面上朝永不过是拿了一个炸药奖,但朝永的理论对于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想一想日本战后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物理的贡献很大,所以核心技术来源于基础研究和理论储备。 
 
经济学家杨小凯的后发劣势理论,用在核心技术上,就是追赶跟随带不来核心技术。哪怕有核心,也会因为技术的壁垒和专业的保护而一知半解。我国高铁事业的研究,对安全逻辑的理解就不能深入,终于在温州车祸中暴露无遗。理论是核心技术的灵魂,专利和产品不过是理论的果子而已。我们总是把产品当核心技术,却没有引进相关的掌握技术的人才,这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看一个人是否从事核心技术的研究, 首先看他有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其次看他是否开辟了新领域新战场。 对此,我看好饶毅教授的基因研究。科学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问题,饶教授从自然问题(基因研究)上升到社会学研究,这是非常吸引人的研究。一旦真有突破(比如那个潜在的饶氏同性恋基因),将会对制药和临床带来很大的震动,也会对社会和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拿个炸药奖应该是铁板钉钉的,这是我们外行也能够看出来的重大意义。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把微观研究上升到宏观表现,这是技术发展的一般趋势,也是饶教授敢于提出“十年竞争”的信心来源。好歹人家也是科技史的行家,懂得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们舆论认可的核心技术,与科技工作者的认识有很大不同。看国内的工程院院士,很多都是依靠某项大型工程而入榜,却很难让人说出他自身的理论贡献,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没有重视科普宣传,没有让大众认识自己(对此教授也需要科普,院士更需要科普写作。华罗庚的水平让人心服口服,科普作品的贡献很大);另一方面也是国家需要听话的人才,满足国家需要就是好人才的人才观造成的。我想,饶教授遭人一致抵抗,很可能是因为他“不小心”看出了别人研究的“非主流”特征,或“非核心”秘密。专家们靠什么让国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保持慷慨投入?不就是那一点神秘感么。碰到一个知根知底的同行,可以指出研究方向的“非核心”性,当然是需要本能的抵抗的,这可能就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关键因素。因为制度保证了大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竞争。“逆向淘汰”的制度永远对既得利益者有利,我国的院士制度就存在很大的“逆向淘汰”机制。 
 
美国的本科教育,内容比国内少,对多样化和伦理学的重视要超过国内。我们一直重视标准答案,而现代社会运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就是丧失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因为没有原创力。这个话题太大,只能浅尝辄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好的学校与差的学校可能相差很大。差学校只不过是给你一个学位,好学校给你一份战略的眼光,让你知道该如何开辟新领域,打造新战争,因为练习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上课更重视过程的推导,所以可以拥有一点核心竞争力。看任何研究,心中有理论的框架,就不会跟随作者的思路,而是看作者对自己预期的印证过程。冯卡门对这项阅读工作很有体会,只因为他的理论功底深,先不看过程,光看结论,就可以猜出对方达到这一结论的过程,这份见识(或内识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理论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市场是核心竞争力的孵化器。科技协会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知识价格需要符合市场规律,这两点是国内无法得到核心竞争力的秘密。从仿造追赶的国家科研战略来看,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是根据大众舆论而不是按照科技发展规律来制定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的,这也是无法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之一(这里我都不敢举例,说皇上没穿衣服,不是每一个人都敢说的。这就是制度的问题了,制度保证了思想的统一性和制衡缺乏性。现在的院士制度和当年唐太宗对科举制的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有什么不同?院士制度是技术工作者唯一的奋斗目标,这本身就是对国民独创性的压制。各行各业都可以有自己的英雄和偶像,为什么一定要突出中央的英雄呢?)。科技是科技工作者自己内部的事,领导需要走开。不能保持科技工作的自治,也是导致院士权力过大,影响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钱穆认为,中国历代政策刚开始都是好的,继承者不知变化,是任何制度走向腐朽的关键因素。科举制度腐朽了么?院士制度腐朽了么?读者自己不难判断。 
 
懂一点科技史吧!科技史可以让我们正确看待冷门和热门,边缘研究看热门,核心技术靠冷门。完整的学术体系操练,可以让我们打破对院士的崇拜,看出院士理论的薄弱环节,坚定走自己的学术道路,让自己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地大物博”的中国,唯一可以称雄世界的,还是人才基础的雄厚。但政策对既得利益者的保护,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谁愿意从事得罪人的制度改革呢?这就是后发的劣势了。先发者,创制度,需要灵活。后发者,跟着走,需要维稳。 
 
有道是,核心技术有壁垒,中心认识靠理论,后发劣势难追赶,开辟领域靠冷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485042.html

上一篇:齐秦烧伤之我见 -- 兼谈火场烧伤
下一篇:一场奇怪的论战 -- 旁观过桥米线之争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12 曹聪 吕喆 许培扬 姜咏江 曹俊兴 吴国林 陈阿鹏 王春艳 李孔斋 朱志敏 何宏 lftkf

发表评论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