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方舟子过桥米线之争,颇为吸引眼球。其中有几个科普环节,不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需要专业工作者出来科普一下。方舟子不过是提出质疑,而跳出来的专家水平(代表云南美食协会)很烂。我很纳闷,为何科普会遇到民众的强烈反弹?是专家水平太烂,还是民众水平不足,还是政治决定立场?
1度之差说明什么?
杨艾军提出,1度之差说明什么?说明他没有水平。有差别就有原因,不能认为差别小就不重视。搞政治的人最怕精确,捣浆糊对他们来说最好。昆明海拔高,气压不足,而水(任何液体)的沸点就是气压的函数,可以通过Clausius–Clapeyron方程精确计算出来的。常识很多情况下是经验,有时候经验背后有严格的理论,这是杨的蹩脚之处。
温度有汤温+碗温+油温
杨提出温度有汤温+碗温+油温,这是狡辩。温度不是简单的叠加。杨没有提出任何程序上的精确性,光有定性的说明,对他的论点一点没有帮助。反过来,从他的说明,我可以看出过桥米线的程序混乱,谁都可以乱搞,这是国内传统饮食业的不足。麦当劳的油温、时间、尺寸、厚度都是有定量参数的,至少从杨的口中,我看不到中餐的科学性。特色产品,更需要定量,不然人人都可以乱搞,这叫特色么?
“烫”肉片不等同“涮”肉片
这又是狡辩,“烫”也好,“涮”也好,你的热容量就那么大(一碗汤),在加热肉片的同时,你的温度也在下降。一大碗汤的效果,要好于一小碗汤。而且传热有速度问题,而过桥米线对“烫肉片”没有任何时间要求,那么总有心急的人吃到没有烫熟的肉片。所以,方舟子的假设没有任何问题,是过桥米线程序的模糊性造成的问题。
“远古”数据差强人意
数据就是数据,哪有远古和现代之分?显然作者在胡搅蛮缠。现代没有,有可能是标准变了,按照国家的标准,北京天天是蓝天白云,环境优良,你相信么?不能用没有报告来说明没有问题,有问题的人为什么要报告呢?有谁会因为一顿饭报告线虫病?在某些地方,数据是为政治服务的。
实地走访方有真知
双方论战的实质,却是猪肉的安全性问题。猪,是最早在新月地带(即中东地区,包括现在的土耳其地区)得到驯化,奇怪的是中东的民族,都有对猪肉的禁忌,不是很奇怪么?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东地区的饮食习惯所致。如果民众多烤肉,那么总有烤不熟的地方,猪肉导致的疾病蔓延,导致中东的各个民族一致定下规矩,不食猪肉,因为猪肉脏。猪肉好吃么?仁者见仁。我的柯尔克孜族室友,到了美国,满大街找羊肉,所以猪肉好吃,不是必然的,只不过是习惯罢了。
美国前总统戈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有一个场面是美国国会听证会关于吸烟问题的听证场面。那些衣冠楚楚的专家教授们,当着议员和全国观众的面,“是的,议长先生,吸烟没有问题,吸烟对健康没有危害!”看今天专家们对方舟子观点的狡辩,可以看到类似的闹剧正在发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方舟子攻击的是无知愚蠢的态度,而专家们的反驳,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双方的观点,我认真提出下列建议:
1. 作为地方特色产品,过桥米线的制作过程需要科学化、定量化和程序化;不要拿高温消毒柜的温度来糊弄客人,客人需要有知情权;
2. 猪肉的潜在危险,不是人所共知,对此可以加以说明,并开发牛肉,羊肉的替代物,让客人自己选择;
3. 论战可以增加知名度,所以云南方面的回应,完全是广告行为;这些广告行为,可以做得更好,不是反驳方的动机,而是虚心地作好对方的回应,把民众的意见当作忠言来看待,少揣摩别人的动机。市场营销,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如果方舟子一句话导致过桥米线的危机,那么过桥米线本来就是有危机的,只不过没人在意罢了。
有道是,专家拍胸没问题,民众揩嘴真好吃,猪肉危险自古存,怀疑带来知情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