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核心竞争力
最近网上对核心竞争力的说法很多,大多持施教授一公的反面意见,认为中国的关键是制度和文化。但是,制度和文化是人开创的,你能指望那些从来没有见过(或深入了解)先进制度和文化的人能够开创出一种符合世界潮流的文化么?从这一点考虑施教授没有错,只不过他的身份有点瑕疵,所以有人不满,说话很缺乏远见。
当年日本遣唐使,并没有任何明确任务,满了20年,才考虑把他们接回来,有些乐不思归的家伙(如晁衡(阿倍仲麻吕))也没有受到日本政府的任何谴责,反而留下了中日交流的佳话。日本的文部省等制度,那可是遣唐使们在中国文化浸泡了20年后的成果,他们算不算高层次人才?而只有这些人,才有实力帮助日本仿效唐朝建立了制度和文化。今天我们探寻唐代文化,有些现成的,保存在日本,就是那些遣唐使的功劳。
我在核心竞争力中看到三点:第一是基础研究,站得高,看得远;专项研究无害,但也没有基础研究那么给人大眼光,反而让自己见木不见林;所有应用研究,都可以在基础理论中找到对应的部分。而基础研究的某项应用,则有可能颠覆整个产业,开创一个时代。大师们,大多是在基础领域做出的贡献,否则容易被人轻视。
第二,要学有所长。任何人提到你,都应当知道你有过硬的贡献。这种突出的声誉和口碑,保障你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去开创制度,引导文化。国内不缺有远见的人,也想开办制度,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基础性的学术贡献,谁在乎你?这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没有人才,制度从何而来?文化的惰性本来就很强大,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只有真正的柱子,才不受东风西风的影响,对此俄国日本都有一堆柱子,中国不多。为什么院士们不敢站出来?因为底气不足,怕别人说闲话。人正不怕影子歪?还要加上一点,根深不怕风浪袭。所谓的制度和传统,都是那些学术大牛创建的,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是为影响力也。制度可以扩大影响力,但真正的影响力只能来源于学术贡献。
第三点,在商言商,立足本行,不要说自己能力以外的话,有违职业道德。施教授有这个眼光,因为他可能也需要(人家受邀请去参加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会议,他是受邀发言,也是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认识。没有那份经历,很难做出类似的思考。)这样思考,我们没有那份实力,更缺乏那份眼光,还是把自己的拳拳之心收藏起来比较好。作为工程师,有工程师的伦理道德,具体说来,就是不说专业以外的话,外面高手太多了。我只懂得一点消防,火药对我来说就是部分氧化的燃料,不需要深入了解。火场逃生,对我来说没有先后(道德)问题,只有技术问题。如果和我斤斤计较一些我不在乎的东西,我也只能一笑了之了。
最后一点感触是,童言可以无忌,但不能缺乏修养,直呼其名,似乎不符合我国的传统。
有道是,制度文化靠人创,高层人才难拘格;根深身正影响远,基础领域风流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