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为什么说基金申请面对面辅导会不靠谱? 精选

已有 10723 次阅读 2013-3-5 16:48 |个人分类:基金申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申请, 面对面辅导

 

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总是以为站在台上开讲的都是先知先觉者(老师),坐在台下聆听的都是后知后觉者(学生)。因此,凡遇到基金申请面对面辅导会,意欲申请者总是趋之若鹜。

 

到底这样的专家辅导对提高中标率有多大作用?没见到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不敢说完全没有作用,但我认为作用不大。在我看来,找一些基金委的专员或有经验的申请人谈谈如何写好标书(比如格式、写法等)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但是,让几个“专家”(也就是曾经的中标者)为一个单位的几十甚至几百名申请者从专业的角度把关,可能吗?甭说让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光能听懂或看懂每个人的标书就不错了。

 

因此,基金委在选择通讯评委时,往往让被“选中”的评委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候选标书进行取舍,可以留下领域内(熟悉)的标书,而退回领域外(不熟悉)的标书。

 

这样做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申请人负责。相反,如果自己根本不懂或一知半解,却硬要揽在手里“瞎评”,那就很可能让一些好的、可能中标的“创意”胎死腹中了!

 

尽管面对面辅导会不至于误人子弟,但那跟“瞎评”、“乱评”没什么两样,因为不可能请到熟悉所有领域的专家,而且时间短、任务重,专家根本来不及细细琢磨。这就让我想起社会上一波又一波的“海选”。

 

任何专家都没有中标经验。中不中标主要取决于良好的创意、扎实的基础和可行的方案,但随机性、偶然性也很大。一个中过标的人可能再也中不了标,但他并不能肯定地回答关于中标与不中标的“经验”。有时,同一个本子一字不改,去年不中,当年却中了。

 

一个专家认为重要的,另一个专家不认可。之所以中标的偶然性很大,是因为每次的评审者不同。一个专家的意见不可能与另一个专家的意见相同,一个专家认可的创意,另一个专家却不以为然。还有一点,大同行往往看得很“粗”,评价要么高得离谱,要么低得惊人。小同行则看得“细”,除非有真材实料,否则很难逃过火眼金睛。

 

尽信专家,不如无专家。同样的道理,辅导专家不等于评审专家。可是,有人得到了辅导专家的好评,就以为自己的本子一定可以过关了。事实上,在未递交本子之前,任何时候都要不停地琢磨自己的本子,即使改一句话或者改一个字,也比赶场子听辅导而不是静下心来独立思考要强。

 

我的建议:要中标,不是多听,而是多想,想了再改,改了再想!切记:专家预审是标书“点子”的最大“泄密”渠道之一!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667384.html

上一篇:青蒿素背后的故事(3)——523大会战中的实况和隐情
下一篇:青蒿素背后的故事(5)——青蒿素发现的十大真相
收藏 IP: 14.215.70.*| 热度|

28 曹聪 吕喆 孙学军 徐长庆 吕洪波 赵斌 张永生 赵保明 刘天亮 程起群 韦玉程 蒋永华 李伟钢 吴明火 魏东平 牛丕业 刘俊华 许培扬 张敏 强涛 梁建华 罗传龙 唐常杰 吉宗祥 徐绍辉 biofans xuqingzheng ideal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