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尔听到一些年纪轻轻的科研工作者英年早逝,总唏嘘不已。
感同身受,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
难道这个时代真的需要我们拼成这样,能不能让疲惫的心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一刻。
健康不仅属于自己
其实无法想象我会是个做研究的人,好像祖辈就没有这个基因。但是从大人的言谈中可以得知,我小时候比较爱安静,所以带来一个后果我的学生时代,体育课对我来说就是个灾难。
到高中毕业之前,所有的评奖都是因为体育不好而有所牵绊。
这个状况,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才有所改变。我发现自己其实比较能跑,起码耐力不错。
读了研究生,发现体育锻炼,尤其是大运动量后容易解除精神和身体的疲惫。
就这样一直坚持。
健康的身体,对于自己,对于家人是极其重要的。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身体好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珍惜。
不是有句话:年轻的时候,拿命去挣钱;年老的时候,拿钱去延命。
现在的问题是:你能等到有钱延命的时候吗?
羽球缘-北京
1996年去了一个叫微生物所的地方攻读博士学位,满心忐忑,因为知道科学院的博士不好拿。
某天发现,所里有个大仓库改版的运动场:羽毛球和乒乓球,两种球隔天打。
因为要照顾不同的群体,老职工喜欢乒乓球。
其实那个时候,我是哪一样都不好,相对而言乒乓稍好一些。
经常和所里的老师打乒乓球,坚持一段时候,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是轮到羽毛球的时候,也不能放弃,目的就是锻炼。
坚持和所里打球博士生们一起混,慢慢的也能打了。
至今记得当年打的最好的是一位姓楼的博士生。
当时很佩服他:无论正反手,球总是能打到后场,还不出界。
等到我毕业了,羽毛球基本达到业余可凑合水平。
羽球缘-南京
回到南京,开始博士后研究,共三年。
几乎每天早晨到五台山体育馆晨练1-2个小时,不论寒暑。
不能相信和我经常搭档双打的是年近七旬的老先生,于老先生。
(南京的羽毛球气氛太好,葛菲顾俊,孙俊等世界冠军的诞生地。)
后来,到了上海工作。有次回去,专门到体育馆找他,也算是忘年之交。
在南京三年,我们原来学院有几位爱打球的李老师和孔老师,后来我们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取得不错的名次。
去年,回南京,李老师还在说:如果老马在,名次早就上个档次。
羽球缘-....
到上海十年了,终于在去年和大家一起拿到了奖杯。
在休斯顿的时候,去Downtown打过几次,免费的。
有些是印度人,有些事正宗USA,他们很喜欢羽毛球。
不过美国人爱运动是真的,小区里面基本有健身房和游泳池,或者是篮球场和网球场。
劳逸结合
其实写下这些,只是说生活科研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候真的真的很难。
人可能要找到一个出口-发泄掉郁结之气。打球等运动之后,思路可能更清晰。
而体育可能是最好,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一来身体好了,而来心情也好了。
另外一个好处是:明确自己所处的环境,冷静的分析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待机而动。
祝愿相识相知的朋友们健康。
每当羽球飞起之时,感觉人生有美好起来。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球百万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