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的青椒似乎仍然可以算是青椒,只是从当年没有职称的助教沿着梯子上爬当了副教授。如前所述,1985年可以算我人生中的一个关键年。1995又是个关键年。前者解决了英语障碍,后者在专业发展上走出重要一步,开始在交大攻读博士学位。那年32岁。结婚七年,女儿四岁,白天送幼儿园。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学校分配的新居中。六楼东西向两室,在铁东区青年街和五道街交点附近,应该属于市中心。
考虑到要外出求学与家人分别,希望能共度美好时光,全家到北京玩了一趟。先到沈阳,游南湖公园。乘火车到北京。在北京住在小时候的大朋友陈刚家里,他的夫人也是我太太的中学同学。我们去了北京动物园和世界公园。那两、三年女儿对照相非常配合,一喊“照相了!”她就摆出pose,反而可能不是很自然。八月在世界公园甚热,把女儿都晒蔫吧了。
另两张照片分别选的是年初我自己在鞍山中心广场的照片和全家在我父母家的合影。
求学
是否读博士,读国内还是国外的博士,等等,纠结了许久。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国内读,但不仅要找个有名的导师,还要找个有名的学校。主要是有孩子后,觉得长期离家对孩子成长不利,这么大的代价,要不是好学校好导师就不值得了。因此我联系了清华、北大和交大的三位导师。清华的导师回复说年纪大了,只能招委培生。北大的导师说很欢迎,但具体事宜要与招生办联系。与招生办联系的结果,当年的报名结束了,要考明年再说。交大的导师就是刘延柱教授。他的回信很积极,我在《通信--在交大亲炙刘延柱教授之二》已经说过。
联系好导师之后,就是准备考试。其实我好像也没有特别准备。笔试和面试在交大,安排在同一天。感觉振动理论的考试有些失误。好在后面的面试有机会说明情况。因此也没有问题。
报到在九月初。开始的感觉很不好。随火车托运的行李晚到好几天。我随身带个床单,就铺在床板上。被褥蚊帐等上海亲属提供,第二天就来了,比行李还是早些。那年上海天气奇热无比,我生了痱子。晚上睡觉还有蚊子。总之,记忆中那是最难过的日子了。寝室带独用的卫生间,里面有个没有喷头的凉水淋浴管道。我热得不行就去用冷水柱冲,后来养成了一年四季洗冷水澡的习惯。
力学系我们这届五个学生。一般力学专业还有于清,洪嘉振教授的学生。洪老师是刘老师的第一个硕士。另外三个博士生李红云、李山青、翟军都是固体力学专业,导师分别是沈为平教授、刘正兴教授和罗海安教授。他们岁数比我小很多,都是应届或者硕士毕业两年。与我这种拖家带口的老学生,基本上是两代人。于清是我室友,后来在计算机使用方面给我很多帮助。读博士的师兄有三位,比我早两年入学的是顾晓勤和彭建华,早一年半的是陈力。陈力还与我是同一个硕士导师,我毕业时他还没有入学,因此原来不认识。陈力和我住在闵行校区的莘莘楼,更早的两位师兄住在徐汇校区。还有北京机械学院来的高级访问学者戈新生。开始时也住在徐汇校区,后来搬到闵行校区。戈新生、陈力和我算是同代人,戈更年长些。后来我们常在一起活动。但开始时还是比较生疏。
刚到交大时导师出国了。回国后不久导师又生病了。因此开始几个月,与导师交流比较少。不仅交往不多,而且还有些误解。导师因病听力很弱,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有次我汇报自己做了什么工作,导师却问我综述写得怎么样。戈新生还帮我分析,说刘老师让我好好写综述。后来我才知道,他其实没有听见我前面说的事情。当时不知道,有些挫折感。
上课主要是公共课。压力不大,基本不用课外时间学习,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意思。助教任务是改作业,工作量也不大。我主要自己看文献,做研究。我当时感兴趣的是混沌系统的控制。希望能利用混沌的特点,更好地实现控制。可能的话,再应用于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中的模型。
现在看来,当时的条件还是比较差。导师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研究空间机械臂的动力学和控制。但几家分下来,也就十几万经费。后来知道,我刚去的时候,导师的经费基本要用光了。第二年拿个博士点基金,稍微缓解一下经费的紧张。开始时,我们上机条件很差,要到徐汇校区使用计算机。与那时候相比,现在能拿到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人员都可以算是土豪。一个面上项目的经费,可能比导师所有经费都多,而计算机也不比过去贵,虽然性能要好得多。
教学
直到暑假后去读博士,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上半年有两学期机电一体化专业120学时工程力学的后一学期,还有一个班机制专业70学时理论力学。
年初与教务部门有些分歧。前个学期机械振动的成绩被教务科退回了,因为优良率超过80%。我解释了一下情况,这门课程最初只有一半学生选,在试读期间,我又劝走了一半选课的学生。这样选课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目前的成绩完全合理也正常,不能改动。教务处还算从善如流,接受了我的成绩。当时我不算滥给高分的教员,有的课班上最多时有1/4学生不及格。
教学文章发表不多,只有篇议论性的短文,《关于工程专业的力学教育》。
机械振动课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独到之处。总结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情况,上半年获辽宁省科协的教学成果二等奖,下半年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继续申报冶金部的教学成果奖,并在第二年获奖。
学生工作也有一些。从92年开始当本科生的班导师。职责是给学生学业上的指导,但我不记得做过什么事情。
科研
科研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旧的方向做不下去,新的方向还没有起来。当年核心期刊的论文只有《上海力学》上一篇,用解析方法讨论准周期激励下系统出现混沌的必要条件。投稿是93年。另有3篇高校学报上的文章。这是从89年产出最少的一年。考虑到期刊的滞后,反映的是94年的研究不足。到交大开始加强了投稿,有篇一般的准周期激励平面非哈密顿可积系统的出现混沌条件的论文年底投稿,翌年发表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还开始做个研究用变量比例反馈抑制混沌的机理,这个工作其实比较细致,直接与发表于PRL的国际比较热点工作接轨,如果好好写,有可能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当时有些浮躁,发表在《非线性动力学学报》了。
以“混沌动力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为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这是我首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成功。申请成功要在5年后的第4次申请。
一系列科研相关的人才项目申报都没有成功。这些人才项目包括:冶金工业部跨世纪人才(第三类)、辽宁省百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鞍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得了几个分量比较轻的科协系统奖励。91年发表在《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上的一篇论文,被省科协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参加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在青年节前一天被鞍山市团委表彰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突击手”。我对奖项申报的态度如对上课的学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学校或有关部门通知我报,我就准备材料。得到了很好,得不到也无所谓。
面对现实困境的方法是畅想远景。在5月时,对今后的科研有番宏观性的思考,形成《专业发展备忘录》。部分摘录如下:
“专业发展要以‘通’为体。充分发挥兼通数学、物理、力学和控制的优势。要适当加强力学史和力学名著的学习。同时有目的地选学一些数学名著,多阅读物理类期刊。
专业发展更要以‘新’‘奇’‘特’为用。“新’主要是充分利用‘时间差’争取相对之新。要把以往利用外国与中国的时间差,转变为利用数学物理与力学的时间差。‘奇’就是选题别出心裁。现在要特别应用学科中的无用内容和无用学科中的可用内容,回避中心,游刃于边缘。‘特’则是形成个人风格,主要是对力学学科高瞻远瞩地把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的熟练运用。
从长远看,‘通’是‘新’‘奇’‘特’的基础。‘通’才能对数学物理内容取舍得当,为我所用。“通’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心,找到边缘。‘通’才能有见识、有基础。从近期看,‘新’‘奇’‘特’更是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要强化课题意识。改变单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的倾向。争取论文和立项的良性循环。”
我现在重读,觉得有些自以为是,有些投机取巧,有些急于求成,简言之,幼稚可笑。我当时还没有受过博士阶段科研的系统训练,在没有专业的教学型学校教基础课,身边很少职业研究者的榜样,也几乎没有与同行的交往。也只能想到这些了。博士的训练及后来的历练,让我认识到,研究人员要成为专业人士。因此需要直取中心直面难点,结硬寨打呆仗,重要的是守拙而不是取巧。“新”“奇”“特”之类,终归为速成之策,非名门正派风范。用《神雕侠侣》中的剑术类比,只是“紫薇软剑”一类。名门正派应该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当然,小说中后来的剑魔独孤求败在30岁时也只是用紫薇软剑。因此,我32岁时有如此取巧想法,不仅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说难能可贵。只是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超越旧我。
服务
虽然任职只有三年,但可能大家觉得我还是水平比较高的副教授,因此领导安排我做些校内服务性工作。
一个服务工作是担任任力学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不同的级别上,学科评议组的作用大不同。据我个人的理解,学校学科评议组的作用非常有限,学校的大评委才有向上推荐的决定权。学校自己没有资格评审副教授和教授,要拿到辽宁省或者冶金工业部。在省里或者部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科组,大评委投票或许只是例行公事。仿佛记得开过次会,评审力学教师的职称晋级。似乎教授和副教授的申报都有,结果和讨论过程已经不记得了。五人评议组,只有组长是教授,其余都是副教授。我当时暗中有些怀疑,我们这些连晋升教授资格都没有的副教授,怎么能判断人家晋升教授是不是够条件。
另一个服务工作是当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从94年开始,但主要工作是在95年。我刚去时,理论力学教研室有九位老师。教研室主任是邢本海副教授,教研室唯一的副教授。邢老师年纪比较大,也不常来教研室,我入职后不久他就退休了。印象中没有说过几句话。邢老师退休后,好像是教研室的书记陈四海老师当教研室主任。我自己晋级等事情,主要是陈老师在关照。后来陈老师到系里当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是高金民老师。给他助过机械振动的课。感觉是好好先生,教研室其他老师有时候取笑他。周瑞礼老师一直是教研室副主任,他称家里事情多,不肯当正主任。好像从解题能力判断,周老师在教研室最强。他的棋艺好像在教研室也是最高。老教师陆续退休,理论力学教研室人太少,系里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流体力学与液压三个教研室,合并为力学教研室。但对外仍是三个教研室。我就是这个名义上的理论力学教研室的名义上的主任。具体职责只是每学期的教学计划、考试试卷等签字。日常的政治学习等活动都是三个教研室在一起,我名义上算是这个实际教研室的副主任,但没有具体职责。不到一年的教研室主任,是我整个教师生涯中当的最大的“官”了。
购书读书
当年到各处都要找书店。例如,开篇写的八月沈阳-北京游,到处都去了书店。在沈阳的太原街书店、马路湾书店、北方图书城的沈阳书市。北京去了光明楼书店,朝内的世图样本室、科学书店、人民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灯市口中国书店、商务服务部、三联服务部,五道口外文书店,理论物理所内部影印书。
那年的读书目录
Saint Joan by Bernard Shaw
The Devil’s Disciple by Bernard Shaw
The Million-Pound Note (With film script attached) by Mark Twain
Working by S. Terkel
A Separate Peace by J. Knowles
Women in Love by D.H. Lawrence未读完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Introductory Readings未读完
《剑桥中国秦汉史》
《万历十五年》
《圣经箴言大全----日常生活中的圣经智慧》
《动机与人格》
《自组织的宇宙观》
《时间之箭》
《皇帝新思想》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科学的历史研究》
《材料力学史》
《创新与人生》
《创造心理学》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的社会功能》
《四海之内》
《细胞的生命礼赞》
《上帝与新物理学》
《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续编》
《霍金演讲录》
《艺术与人文科学》
《卢奇安对话集》
《索性做了和尚----弘一大师讲演/格言集》
1995年是我非常动荡的一年,也开始了随后非常忙碌的几年。后来回顾,当时我开始走向职业发展的快车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过去已经写过九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