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已有 7871 次阅读 2018-11-17 12:37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小说, 留学生, 札记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发表于《收获》19821期,北京出版社1982出版,为“求真三部曲”的第一部。“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由北京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其中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就是《求知》部分。《海外归人》以后就不另说了。《求》是女主人公廖凌之童年和海外求学的故事,不是学界小说,故事也没有发生在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但三部曲后面两部都有学界小说的成分,所以也把《求》放在这个系列里说一下。小说从1925年写到1951年,《终曲》快进到1976年。作者标注,“写于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夜”。我这代或者更年长的人,都知道那是个特殊的日子。前面说过的工农兵大学生小说《魂兮归来》就是在那一天结束。

 

前两章是女主人公廖凌之在江西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第一章《启蒙》是她后来在牛棚中的童年回忆。小时候不知道父母是谁,放在祖父家,祖父不喜欢她。读书认字,能写两句诗,爱画画,但画画遭到祖父强烈反对。第二章《观察》是读书期间写给母亲的信,寄给在北平当教授的姨妈欧阳云。姨妈复信说明她父母不便复信,简要解释她身世,还告诫她,“书乃知识之主要源泉,望你埋头读书(p. 44)”以后就是她单向给母亲写信。交流生活学校情况,在祖父办的女子学堂读书,12岁跳级入师范班。认识正在追求二姑的赵孺益叔叔的弟弟赵孺山。赵孺益被捕,二姑无奈嫁给豪强万家的少爷,后神经失常并夭亡。

 

后四章是海外经历。第三章《飘忽》又是廖凌之的回忆,写到伦敦找父母。见到了酗酒的父亲廖继宗,但没有见到母亲欧阳虹。开始在英国的走读中学读书。与同学交往中学了两千多单词,还画了一千多张素描画,为看图识字。父亲是画家和作家,出版England in the Chinese Eye. 二战中学校撤离伦敦到了圣阿本斯,与同学克丽丝寄宿在没有儿女的长途汽车司机兼售票员希尔曼夫妇家,后来又来了德国犹太孤儿弗来德。通过绘画,认识了学校的美术老师休斯小姐和她在美术学校的老师怀特先生,他是休斯小姐的爱慕者。女教师结婚必须辞职,怀特养不起休斯小姐,只能养只猫。正如希尔曼夫妇养不起孩子,只能养条狗。廖凌之为希尔曼画的像获得了市业余创造奖。她父亲又借酒浇愁,原来他们廖家画画,总是越画越穷,他很怕女儿步他后尘。第四章《渴望》是廖凌之在1945年和1946年的日记。记述了寄宿生活,克丽丝暗恋弗来德,希尔曼夫人怀孕,克丽丝父母在轰炸中身亡,希尔曼夫妻收养她,二战胜利。获得奖学金入牛津大学读英文系,大学课程教学松懈,但导师和论文要求严格。在美术学院旁听画画课。父亲寄存大量藏书在她住处,她读大量的中国和英国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其父替华人老板姜复生捉刀写自传The Road to Wealth,挣了笔钱,住到牛津,准备写《中国人眼中的牛津》。这位姜老板坦陈,“我既不信仰上帝,也不拜菩萨,更不相信什么命运呀!运气呀!福气呀!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从一个要饭的孤儿,能有今天的日子,是我苦干出来的(p. 167)”。弗来德以经济原因解释,不能接受克丽丝的爱,或许更多是因为暗恋廖凌之。克丽丝嫁个家境好但她不爱的追求者。

 

第五章《探究》信息量很大。又是廖凌之的回忆,主要是在巴黎的生活。她在牛津取得硕士学位,准备接受北平的师范学院副教授聘书,但没有回国路费。在美术学院院长推荐下,有笔奖学金到巴黎学习。弗来德准备随美国女友海伦娜去美国,虽然他不是很爱她,事实上他似乎暗恋廖凌之。在巴黎,认识了落魄而到饭店演奏的小提琴家吴凡,两人堕入爱河。遇到找吴凡的赵孺山,为他画的肖像获得学院油画第一奖。吴凡对她与赵的交往表示强烈嫉妒。廖凌之回牛津度假。弗来德帮忙推荐,廖继宗得到波士顿历史研究所东方史资料员的职位,要去美国。在离开前,廖凌之又提出要见妈妈,父亲给他自己著的《天鹅》,让她看美国版增加的最后一章,诗人思念白天鹅,来了黑天鹅,还有只小天鹅。其中的寓意已经相当明显。廖凌之看望怀特先生和休斯小姐。得知怀特先生仍在思念她,休斯小姐辞去教职,当个女工或者店员,与怀特先生结合,因为她母亲去世,已经没有家庭负担。廖凌之给姜复生画像时闲聊,知道吴仁是他儿子,随了母亲的姓。廖凌之在巴黎谒见著名美术鉴赏家、收藏家和文艺评论家潘得雷,并认识他夫人,给她画像。吴仁已经接受父亲的接济,但以他开饭店为耻。潘得雷欲非礼廖凌之,被她打一耳光,他夫人对她如此介意不以为然。她就是欧阳虹,第二个前夫为廖继宗,他一直受潘得雷恶评的压制

 

第六章《抉择》又是日记摘录,记述1950年作为翻译到布拉格出席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和1951年陪同西欧学生代表团访华。她本来准备在中国送代表团上船就留在中国,但吴仁希望等他毕业一起回国。他们订了婚。在深圳入关后。赵孺益代表高教部对外联络处接待他们。到北京在赵孺山陪同下,见到了姨妈欧阳云,但姨妈避而不见。廖凌之决定让代表团先走,自己去南昌看望亲人。从三姑那里,知道她姨妈实际是她亲妈。回北京,见到母亲,揭开身世之谜。欧阳云与廖继宗结婚,在巴黎度蜜月时,廖说打算出名后再回国,欧阳要马上回国,就离开他回到北京,但发现自己怀孕。又得知廖继宗与她同父异母的妹妹欧阳虹结婚,把女儿送到了廖家。随后又是回忆,构成《终曲》。吴仁电报催她回去。她要在爱情和回国间做出选择。晚上散步时遇到一个态度和蔼的中年人,她说了自己的困惑,那人说,“首先应该问自己,一个人活着,到底为的是什么?(p. 262)”后来发现谈话的是周恩来总理。

 

小说篇幅不大,但人物众多,形象还算鲜明。情节头绪繁复,作者都交待很清楚,确实有教授的严谨。全书总的悬念是母亲是谁,在最后也揭底。感觉小说所描述当年的海外生活总体上还可信。事实上,有些内容,用到作者写的会话教材《中国学生在海外》(如果我没有记错书名)

 

在读大学时我就看了发表在《收获》上的《求》。虽然觉得这部小说不错,但不喜欢其中的女主人公。只是种模糊的感觉,当时分析,可能是女主人公天分太高,而且在多个领域皆高,有些不太可信;还有就是我个人对性格特别强硬的人尤其是女性敬而远之,欣赏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后来看了《求(第二部)》,这种反感更甚。我重读再思,觉得虽然作者曾亲履西土,但笔下仍有五十年代那种独断论的理想主义,还有些道德和文化甚至种族的优越感。当然,这些都无可指责,只是我个人不欣赏。对有优越感的人,我往往望而却步,哪怕他们确实优越,毕竟高山也只能仰止。

 

作者德兰(本名熊德兰)1924年生于江西。已故但逝世年份不详。194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求》是其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学界小说丛谈之1977-1989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46719.html

上一篇:曼谷歌舞秀
下一篇: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收藏 IP: 151.100.200.*| 热度|

1 李军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