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raction Watch网站创办人谈论文撤稿热
武夷山
Retraction Watch(撤稿观察)网站的两位创办人Ivan Oransky(本行是纽约大学亚瑟.卡特新闻研究所的杰出驻场作家)和Adam Marcus(本行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新闻教师)在The New Atlantis杂志2016年春季-夏季号合刊发表文章,Two Cheers for the Retraction Boom(为“撤稿热”欢呼),原文见Http://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two-cheers-for-the-retraction-boom。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该文的意思,不完全是翻译,其中有些表达是博主的表达。
2000年,全世界论文撤稿总量是40篇左右,最近几年,全世界每年的论文撤稿量约700篇,可以认为出现了“撤稿热”。
他俩认为,有问题的论文量增加,被揭出以至被撤销的论文量增加,都有技术因素的推动作用。比如,有的作者利用PhotoShop软件把不同图像拼到一张图上,假装是同一次实验的结果。又如,有的编辑部请作者推荐真正属于小同行的评审专家,差劲的作者就伪造一个评审者的邮件地址,然后自己评审自己的投稿。但是,技术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火眼金睛,很多编辑部都在运行反抄袭的文字查重软件,包括昂贵的商业软件iThenticate和免费的软件DejaVu。识别图像抄袭和是否在图形上做了手脚要困难得多,但也有计算机科学家开发了一些软件工具来识假打假,其中有些软件对于期刊编辑部是免费的(freely available to journal editors)。
有人觉得,今后只要严加防范,学术发表方面的各种不端行为就可能大大减少,那恐怕是过于乐观了。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布置了很多车速检测装置的情况下,某些司机只是在接近检测点的时候才降低车速,过了检测点又再度疯狂飙车一样,在学术出版领域严加防范的情况下,某些差劲的作者也许就不搞明目张胆的不端行为了,而开始从事almost misconduct(准不端行为),又称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s(成问题的科研做法)。总之,新花招总是层出不穷的。
因此,单纯用论文撤销来反映科研活动全景是不合适的。专门运营“撤稿观察”网站的两个人持这样的看法,可能让别人感到意外。但他俩一直认为,把所有论文分为“该撤销的”和“值得信任的”两大类,就如同将世人分成彻头彻尾的恶棍和不折不扣的英雄一样地不靠谱。
那么,欲减少论文撤稿量,出路何在呢?他俩认为,学术奖酬制度不要把发表论文太当回事才行。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一样,只要把论文看得无比重要,就会有人铤而走险。他俩主张,今后更应该奖酬鼓励的是:愿意开放数据与人分享者;热心参加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活动者;诚信做科研,认真纠正本人和他人错误者,等等。
他俩说,有的科学家虽然看到大量撤稿所反映出的科研不端行为及其他形式科研不端行为的诸多乱象,但不想公开批评,担心某些政客们以此为由减少对科研的资助。但是,他俩质问:你们基于那些撤销论文中的误导结果而开展进一步的科研,导致经费和时间都付之东流,难道不愤怒吗?科学的一项特征性美德便是能自我纠错,因此,科学家们还是应该大声谴责科研不端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为“撤稿热”欢呼喝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