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的翻译经历(一)

已有 8486 次阅读 2008-8-17 06:47 |个人分类:译海扁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的翻译经历(一)

武夷山

 

我的体会是:在国内学外语若想学到管点用的程度,翻译之路很好。从另一方面说,要想彻底把握一门外语的精髓,最好也注重翻译。我碰到过不少托福、GRE考高分者,甚至一些英美留学的海归,只要让他们翻译一段文字,就能了解其英语真实水平。有些英语并没有彻底过关者,在文字翻译面前立刻“原形毕露”。下面说说我的翻译经历,供英语学习爱好者参考。

中学阶段,我们的英语课本充斥了Long Live Chairman Mao之类的货色,质量次得很。幸好我的班主任薛复老师借给我一些质量稍好的外语读物(比如纪录片《万紫千红》的英语解说词),我就如饥似渴地读,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其译为中文。大学本科阶段仍然如此。曾经经历过逐字死译、看不懂硬译的阶段。反正不是拿出去发表,译错了也没事。译得越多,越觉得顺畅,与开车差不多。

研究生阶段,开始翻译一些东西给本所的《国外科技动态》杂志和《发展论坛》内刊,也向《知识就是力量》、《商业科技》等科普刊物投寄译文,并陆续获得发表。

有一次,我在《读书》(我是它几十年的忠实读者)上读到商务印书馆副总编高嵩的文章,说“我国学术翻译后继乏人”。[1]我就给他写信,说我有志于学术翻译,能否给我一本书让我试译一章,如果质量不行,那就算我义务劳动,我的译稿仍可以给别人参考。先生约我去谈了一次,并介绍我给商务印书馆哲学编辑室主任武维琴,武维琴老师说,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一本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让我翻译一章试试。试译稿请编辑室的另一位老师审了审,提了些意见,但算是通过了。于是我开始翻译此书,三易其稿,呕心沥血。后来武维琴老师对我说,我的译稿质量不错,可以免去编辑工作。听了这话,比喝蜜水都甜。此书是未经校译就出版的,不是商务印书馆不认真,而是武维琴老师对我信任。这就是我动手翻译的第一本书,居然是大师的著作,居然是由我国翻译重镇商务印书馆出版――《人工科学》(1987)。我深深地、永远地感激高嵩先生和武维琴老师。

 

1高嵩(1924—1991),字嵩山,笔名丘权。1946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并随校从重庆迁南京回乡,1949年考入新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中宣部训练班和《学习》杂志社任职。1958年调入商务印书馆,长期负责哲学方面的租稿和编辑工作。从1958年至1966年,与同仁协同出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西方名著近百种。文革中横遭批斗,并下放接受再教育19734月返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出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社会主义思想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社会主义卷编委。198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审、副总编。从1982年到1989年主编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2230种,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书评百余篇,累计审撰书稿近千万字。(http://www.yzcj.gov.cn/detail.php?n=55460&c=9008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5277.html

上一篇: 美国人怎么对待“有问题”的德国科技人员?
下一篇:彭加勒的“另类”科学价值观(外二则)
收藏 IP: .*| 热度|

7 唐久英 郑融 马昌凤 张素芳 陈绥阳 俞立平 zhj71626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