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一家六口殒命“火海”,死前曾呼救半个多小时,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近日重庆涪陵发生惨剧:一家6口殒命火海。6个人在恐惧绝望中苦苦求救了60分钟,
当家庭出现意外火灾,如果发现火情延迟,屋内人员被大火阻隔出不来,而门外人员短时间又进不去,既不能灭火,又无法逃生,此时相邻住户所发挥出的救援能力及效果则显得至关重要。
结合此次事故案例来看,现场应急救援所面临的三个难题,无计可施,往往也是很多救援案例中曾经遇到过的共性问题:
1.防盗门撬不开
防盗门越做越结实,居民普遍不具备短时间把门撬开的能力(包括专用工具配备);
2.消火栓不出水
事发时消火栓的实际完好率(尤其是高层建筑)参考各类相关数据统计,不赘述;
3.绳索救人受阻
火场中,高温烟气向上翻涌,若用绳索救人必先往下放,烟雾可能干扰此类救援行动,如遇到窗口较小(如卫生间)、被救人员为妇孺老幼、高空心理畏惧、火场环境下心理恐慌、体能下降、不会打绳结、上下沟通不畅等诸多现场实操问题,导致这一救援方式的成功率较低。
把这三项困难合并到一块来看,受到绳索技术的启发,尽管外部灭火剂无法向内输送,要把人救出来也面临诸多具体困难,但是完全可以通过上方的窗户或阳台向被困人员源源不断地输送灭火剂,同样可达到灭火以及救人的目的。(门打不开可以走窗户外面;现场暂时没水可以用沙子;无法用绳子向外救人反过来可以向内运送灭火剂)
半自动灭火袋,外形如一个小号的救生圈,单个重量约1kg,用绳索直接穿过圆环体,将十余只沙袋捆绑在一起并系上活扣,从起火窗口上方往下放,通过喊话等让被困人员伸手接住,等沙袋落地,只需拉一下即可解开绳扣,然后松开绳头,依此往复,则受困人员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灭火剂(沙袋),将其不断抛入起火区域,随着外包装被烧破,沙子不断溢出洒落覆盖,火势得到压制,危急局面开始趋缓,赢得更多生还几率。
当绳索绑上沙袋,恰如钟摆,如果正上方住户家中无人或受浓烟干扰无法由此吊送沙袋,亦可由斜上方(45°角)的两家住户实施,还可从相隔2层的住户家中施行(距离稍远),即使受困人员视线受阻(含夜间),也可通过伸手截取到左右摇曳的沙袋或绳索(获取速度稍慢),一旦建立起这样的“传送通道”,后续不再需要凭借语言,仅通过绳索“交流”。其余住户看到火起为号,无需组织,可主动四下搜寻沙袋,统一汇聚到传送点,持续进行搬运输送工作。
再回到此次案例中来看,尽管多家报道中的时间记录存在一定误差,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被困人员与邻居建立起喊话联系到人员最终不幸罹难,至少有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假设每分钟能完成一次往复,每次传送10kg,考虑到各种迟滞,那么差不多能向下输送200kg的沙袋,如现场具备条件,还可分两组输送同时进行,进一步加快传递速率。其实随着沙袋先后投入火场,火势烟雾等都会相应减弱,不同于原本火势蔓延的速度,人员情绪等相应得到安抚,向外逃生变得不再急迫,形势进一步转危为安,顺利与后续增援力量“衔接”。
从实用性来看,沙袋廉价易得,数量可以保证,但一定要提前在楼内配备,包括居民家中及公共区域,具体数量由当事人自行斟酌(自备则更佳);家中绳索常见易得,粗细均可,替代物也较多(如塑料绳),可以“延伸”人的手臂,几乎为一种最古老常用的技术;从安全性来讲,沙袋柔软,全过程无任何危险性,高空吊物远比吊运人员安全,无需担心绳索负载及意外断裂(火烤或磨损);从操作性来看,无论是受困者或邻居,老幼妇孺皆可参与到相应环节,由此充分利用突发现场的每一分应急力量;可靠性及效率性亦不用多言,自发性灭火行动开展得越早,形势越有利,如果是阳台则更利于操作,日常可组织大小演练以便强化,统一手法,简单易行,受众甚广,寓教于乐。
当然,每一例现实操作中还是要取决于火情发现时间,被困房间内外人员数量,有无特殊的房型结构等,救援成功率仍无法达到百分百,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众多热心邻居的倾力协助下(更熟悉周边地形环境),相比于过去,只要当时有哪怕是一扇窗户,仅依靠一根绳子及一大堆沙袋,也可能为更多的火灾受困者打开一条“生命通路”。
PS:如果是低层建筑(2、3层),更无需绳索,直接由地面向上抛投即可;若高层建筑阳台相对,阳台之间有一定距离,也可直接面对面甚至是斜线抛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