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以《孙子兵法》注解消防问题2

已有 2680 次阅读 2019-8-27 11:4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劳逸, 攻守, 众寡, 远近, 变化

【原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注解】如果随时都有一定数量的灭火剂在现场静待火“至”,无论自动还是人工方式,灭火就会变得相对更轻松,反之如果每次都要携带大量灭火剂奔赴火场就会紧张且劳顿。所以要想能够更有利于灭火,则应当从总体思路上变“追”火为“等”火,而不是被悄然而至的火情频繁紧急“调动”,最终能够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原文】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注解】如果把灭火看做进攻,屡屡势如破竹,那就要攻火所“守”不住的地方。如果把灭火看做防守,每每固若金汤,就要守住容易被火“攻”破的地方,这个“地方”并不是空间,而是指时间。但凡能够迅速调集足量灭火剂去“进攻”,火自然就没法“防守”;同样如果能以灭火剂快速去“防守”,火也就“进攻”乏术。绕来绕去,都是要以灭火剂的快速足量投送来抢得“时间”。微妙与神奇之处仅在于以现场的确定行为去影响和控制现象,从最大概率上去左右和决定每一起火势的进程,甚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原文】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解】(阅读此节需在敌我之间来回进行角色切换)

  我方可能与火“开战”的具体地点不可提前预知,类似这样的“点”近乎无限,不可胜数,为此我方需要事先预备的战力(人力物力精力)等同于“海量”;正因为得多准备,所以往往具体到某一个时间地点,能与之实际“交战”的力量反倒显得不足。瞻前则难以顾后,左顾则难以右盼,看起来似乎没有哪一个部位没有“战力”储备,实际迎战之时,却发现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显得力量“单薄”。之所以会这样,只因为被迫全面设防,处处设防,所有可燃物均被视为了“假想敌”;交战时成为力量看起来更多的一方,火灾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牵动”对方随时且处处防备自己。(消防安全的总体投入毕竟是有限的,全面设防反倒造成具体某一个点的力量被“稀释”,而且火灾未必就会首先出现在提前预备的这些“点”上,更让人措手不及。作为固定式自动灭火设施,甚至要考虑通过以“量”的缩减来换取“质”的提高,全覆盖设防转变为“定点”及“网格”设防,但前提是绝对可靠,不拒动也不误动。总体而言,人工使用的灭火剂覆盖可以更为稠密,而自动灭火装置的覆盖可适当变得稀疏,仅确保该防火分区不会被轻易“逾越”。)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解】如若提前知道起火的时间地点,即便驰援千里也可前往一战,且稳操胜券。不能提前获知这些信息,事发突然,左邻右舍尚难以救助,前后也只能观望,更何况几里或几十里之外?正因为时空阻隔了救兵及时增援,客观上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依我看来,尽管可燃物的数量很多,却未必都会成为火灾的“帮手”,如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说:成功灭火事在人为。火灾虽然看似来势汹汹且令人生畏,然而可以通过对燃烧时间进行主动控制,不给其扩大蔓延的机会。

 

【原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解】水依托地势来形成流向,灭火只能根据火场当时情形来开展。所以就灭火流程而言,很难提供一种固定的模式与套路,各种建议只能作为参考,这就如同水没有固定的形态;针对不同的火情,都能以灵活的手段去应对,才是可取的方式。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常胜的一方,四季更迭循环,昼夜交替,阴晴圆缺,一切事物和现象均处于变化之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0551-1195425.html

上一篇:以《孙子兵法》注解消防问题
下一篇:准确判断隧道风向最重要
收藏 IP: 180.91.1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