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发古建筑(包括古镇及古城)火灾的意外因素很多,无法绝对避免;过程中导致扑救不力的因素也不少,一时难以改善。为了缩短火灾持续时间,显著降低火灾损失,建筑之间设置简易型自动灭火隔断措施无疑是最为有效可靠的手段。
之所以“星星”之火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只是由于大量建筑物过于密集所致,包括其间树木,理论上要想保持足够的间距,明显是不现实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年代久远,绵延不绝,鳞次栉比,地理环境特殊,消防水供给困难,一旦着火点初期灭火阶段失控,极易形成火烧连营,火借风势,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实际灭火过程中,在灭火剂输送效率不足的情况下,往往被迫动用大量人力来破拆房屋,不仅耗时费力,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破拆的目的是通过移除连续分布的可燃物来阻止火势快速蔓延,为扑救赢得更多的时间,然而移薪不如覆薪,倘若同时能有一定数量的不燃物落下及时将其表面覆盖,改变燃烧物原有分布形态,则燃烧同样难以为继,至少能够明显减弱火势。
以塑料膜包装的沙袋若干悬挂于房屋墙壁内侧或外侧,或明敷,或暗藏,形成一道道简易“隔火墙”,作为一种防火阻断设计,守株待“兔”,十年八年,只待火势蔓延过来,所到之处,沙子像“雪花”一样自动落下,主动削弱分割火势,迟滞其蔓延速度,赢得更多应对时间,则整体灭火压力明显减轻。
初期灭火自救作为火场救援的第一道“防线”,一旦被突破,无论昼夜,后果极为严重,有必要迅速形成第二道、第三道“包围圈”,然而难度在于:临时构建这样的防线工作量实在太大,要么运送大量灭火剂,要么大量移除相邻可燃物,均非人力短时所能为之。针对古建筑群防火的特殊性而言,只能借助普遍预设的简易自动灭火装置,借力打力,从而获得一种更主动、更确定的自我防护能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