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啄木鸟专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qinghui 对错误的数学论点发表评论

博文

Zmn-0167 薛问天:关键还是「无穷观」的问题-评林益《0165》。

已有 1378 次阅读 2020-4-22 15:56 |个人分类:数学啄木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Zmn-0167 薛问天:关键还是「无穷观」的问题-评林益《0165》。

【编者按。下面是薛问天先生发来的评论文章。是对《Zmn-0165》林益先生文章的评论。现在发布如下,供网友们共享。请大家关注并积极评论。另外本《专栏》重申,这里纯属学术讨论,所有发布的各种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专栏》编辑部的意见。】

 

 

关键还是「无穷观」的问题

-评林益《0165》

薛问天

xuewentian2006@sina.cn

 

薛问天-c.jpg康托尔及现代集合论是以「实无穷观」为基础的。持有「潜无穷观」的人,无法理解集合论,从而也无法进入和掌握集合论。四处踫壁,格格不入,才步难行。要学习集合论丰富多釆的理论,只能彻底抛棄「潜无穷观」,树立「实无穷观」,这是必由之路,别无选择。想一方面持有「潜无穷观」,另一方面又要学习现代集合论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无穷集这个最基本的概念都接受不了。第一关都过不去。

「潜无穷观」同「实无穷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无穷集的看法上。「潜无穷观」认为无穷集的生成过程永远不会完成,【延伸构造过程不会也不能结束,所以原集合是不能完成的,】因而不承认无穷集是个确定的数学对象。而「实无穷观」则不同,认为无穷集的生成过程已经完成,它作为一个完整和确定的对象已经是现实的存在。作为一个集合,如果我们明确知道哪些对象是它的元素,那么我们就承认它是一个确定的集合,它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不变的。例如全体自然数的集合。我们知道,凡是由0经有穷次后继得出的数都是它的元素,否则就不是它的元素。于是我们就承认它是一个确定的集合。至于自然数没有最大数,那只是这个集合的一个属性。具有这个属性并不能否定它作为一个确定的集合的存在。

有穷集合,构造过程完成意味着有最后一步。但是对于无穷集的构造过程,因为它是个无穷过程,过程完成不一定非有最后一步。因而在「实无穷观」者看来。自然数集合以及由其构成的无穷序列Ai,Bi等都是构造过程已经完成的,已经是存在在那里的确定对象。但是自然数没有最大数,无穷序列没有最后元素。这只是这些无穷对象的一个属性。这个属性并不能否定这些确定对象的存在。

持「潜无穷观」是欣赏不了集合论的。林益先生文中对幂集公理的质疑,认为A0【在不断的延伸构造之中,不能结束也不能完成,你如何能够把A0的子集构造完毕呢?既然构造不完,哪里有所有子集呢?】 持有这样的看法,完全是 「潜无穷观」在作祟。与我的论点没有一点关系。只有树立了「实无穷观」,才能接受无穷集和无穷集的幂集等集合论的概念,和其中丰富多彩的理论。

看来林益先生还没有理解我提的【无穷次演算禁忌】的意思。特别是【无穷次】这几个字。是指同一个演算进行无穷次。「求幂集」只是对无穷集的一次演算而不是无穷次演算。怎么能说我 【给康托尔定理当头一棒】。

不承认无穷序列作为确定对象的存在,那就不可能研究在其上的演算,不要说无穷次演算,就连有穷次演算也无法研究。而我们讨论的问题不仅是有穷次演算,还要区分「要被禁忌的无穷次演算」和「结果有定义的不在禁忌之列的无穷次演算」。这些研究都是建立了「实无穷观」的基础之上的。而「潜无穷观」者是无法欣赏这些理论成果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无穷序列统统没有【最终结果】。林益先生说【当然都不能看到最终结果,因为本来就不可能有最终结果,你怎么去看呢?你能看到什么呢?】

林益先生没看到它们的最终结果,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实际上这是「潜无穷观」的【视力不够】【分辨率不高】。分辨不出为什么无穷次K演算要被禁忌,而无穷次的0右移演算却被认为是有定义的,不在禁忌之列。

        我奉劝林益先生,不妨换付眼镜试试。用「实无穷观」看看,肯定这一切理论美景,就会全部收入到你的眼下,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返回到:

   zmn-000文清慧:发扬啄木鸟精神-《数学啄木鸟专栏》开场白及目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1229626.html

上一篇:Zmn-0166 薛问天:【一数两码】和【一样多】的思辨-评林益《0163》
下一篇:Zmn-0168 林益:《笑话一则》的寓意解释
收藏 IP: 111.19.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