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heli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xhelijian

博文

蓝墨云班课公益讲座之后感

已有 12905 次阅读 2015-9-25 06:17 |个人分类:教学相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受蓝墨在线主讲“落地的教育理念:我的翻转课堂之旅”(点击此处得到相关资源)。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为同行们做报告。讲座最终落实,以及日程的确定,并未给自己带来什么压力,这无非是自己已经习惯了的将做过的工作、想过的主意说出来而已。然而,随着讲座时间的临近,尤其是直播中最佳的传PPT的方式受阻,只能通过屏幕分享的方式进行时,心里的紧张陡然而至。这不是我已经习惯的讲座。

讲座过程,还是感觉自己准备的内容太多了。不过,表达起来还算自如。网络直播,比平常面对面的交流时,语速可以快些,问题倒不大。然而,却中间却掉线几次,居然有一次连线后开讲好几分钟,主持人电话打电话我才知道音频未开。这不免让我有些着急,脑袋中掺入的杂质更多,不能全心进入角色。

阿弥托佛,我的讲述终于结束。对过程并不满意的我,得到了大家的宽容。感谢老师们的大量!

引发我更多感想的,是我讲完后的交流。下面将映像深刻的几点写出来分享,有些实时说过,但说得不好,这儿做些补充。

 

(一)用解决问题的态度看待问题

在讲座中我一直在强调的对学生的信任,以及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的思路,受到不少老师的赞扬。这个角度上的问题,自己还真未太在意,然而,却真是打动了一些老师,同时引发了部分老师的疑问。

例如,有位苏老师的问题是:“对于课堂上学生睡觉的问题,您说可以课后看视频,是不是有点纵容学生?”

现在想想,自己离“严格”要求学生似乎是越来越远了,真是已经好久没有怪罪上课打瞌睡的学生了。遥想当年神经衰弱的自己,晚上很难入眠,而一上午的课就要睡3个小时。我庆幸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睡在了教室而不是宿舍,也记得那时要花很多时间将误下的课自己补回来。从对上课睡觉的学生的理解这件事情上,我再次感谢自己“苦难”的经历。回顾起来,那几年不能放下学生课堂精力不够这个问题,还也真是和不少“睡神”做过交流。学生中的各种问题真是想都想不来。有学生从小到大在课堂里就是这么迷糊过来的,而临时性地加班(无论干什么,包括打游戏)熬夜,我们实际上也真要理解罢,总是会有他觉得比睡觉更重要的事,让他选择了宁愿课堂打瞌睡。这一切问题的解决,和当老师的你接受不接受无关。如果你心中有这个问题,先全盘接受现状。

然而,一旦接受这个事实,解决学生上课打瞌睡问题的时机也就到了。可以和学生探讨解决之道。合理作息,有效利用时间,加强锻炼改善体质等等,也可以建议及要求学生要以学业为重。这多年来,我已经越来越迷信“心”的力量了。同样我们都是为了学生好,当接受他在课堂上睡觉这件事的前提下和学生真诚地谈话,与心里在想着我就不能纵容你这样下去时,对学生所说的同样的话,效果是不一样的。

而紧迫的是,他在眼下的确就又睡了。任何人的调整,都需要时间。打游戏的学生,和由于生理方面原因睡去的学生,都是这样。所以本着让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再补上课的想法,课堂录屏的事情就做起来了。这些录屏还帮助了一些真的有其他事不能上课的学生。与晚上打了游戏白天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类似,有些学生刻意逃课的学生(我的课堂是没有这样的学生的),这种方式只是作为他们的一种可选的方案,在不解决其他环节的问题之前,他们不会投入。

所以,这不是纵容不纵容的问题,这体现的是,首先是要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立场。

再往后,发现课堂录屏重看率少,发现有学生本该看却不看(想学却睡过的学生看了,但他们告诉我感受并不好,毕竟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全误了,不想学睡过的学生,根本不用指望他们看,问题在别处)。在学生利用老师的讲课接受知识的问题上,方式可以变化,可以更多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有现成的教育技术可以用,于是有了翻转课堂。采用翻转课堂,对不想学的学生加以关注并帮他们改变的时机,大大增加了。

 

(二)莫要成为流程的奴隶

有老师问“如果学生没有流量,能否通过其他方法实现课堂点名?现在教学资源基本可以利用云班课了,但是点名一直无法实现。”

这个问题在交流中我没有看到,但回头看记录时却也吸引了我。

我首先想反问的是,为什么一定要点名呢?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效率高的点名,或者是磨时间的点名。我在交流中说过,如果我要点名,我和学生会说好,就是想和大家玩玩。在课堂上谁不在,代价只是他要给我打个电话。

当一位老师在认真地去完成所谓“课堂管理”中的点名环节时,从学生眼中,这是你这一个人,在公然地“与人民为敌”。我上学期间一直是乖孩子,我没有这么想过。当老师久了,我知道,如果不点名就不来的学生,他就是这么想的。不必讨论学生这样想对不对,事实就是样。还有一个事实是,如果想让学生改变想法,点名不是办法。

所以,如何点名的问题,我认为不要让它成为问题,至少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好问题,不是问题的实质。甚至,如果老师的眼光在这里,已经是在脱离了自己的本意了:你的问题本来是,如何要让学生能来上课?更深入一些是,他能出工,还想让他出力。你的本意真的不是要如何点名。

现在出现了不少点名的神器、神方法,点名似乎成了上课的一个必须的环节,这是一件形式绑架了本质的典型事情。老师要将更多心思集中在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愿意来,这个更实在。

我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课堂教学几乎是不点名的。除了改进教学方法,我的一个“杀器”是,我用带照片的名单留意学生,不点名,但对班级中同学的情况能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在采用在线教学的手段后,不等学院将选课名单发下来,我已经是和几个重点对象专门聊过学习这件事了。当然,轻松愉快,初次见面,要给人家面子。记不住其他学生的名字,但一上课就在人群中扫描那几位,看见来了,喊着名字就过去表扬一下,这比只有在点名的时候地喊他的名字,效果要强百倍。我这几年能在学生身在上使上力,关键是让学生感觉到贺老师是要真心与他探讨如何走上轨道,而不是只想去完成流程,不是一厢情愿地去逼其就范。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我能深切感受到所谓“问题学生”在静夜中想事无眠时心中的痛,也能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外表上却偏要表现出的那种伪装的强大。进入学生的心去做事,如果做不到,宽容一些,关注着,但不用“暴力”让其更扭曲,等待他改变的时机到来,也是一种选择。

 

(三)不让让数据统计了教学

曾经有很长的时间,我戏言我像个会计,成天就是给学生记工分。结果搞得自己很紧张,然而效果并不佳。

交流的问题中,有老师说:“贺老师,你好,我有稍微尝试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我觉得‘评价’这个工作有些困难,你是如何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和在团队中的作用呢?”

很认真的老师!

但我的观点,不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这么一板一眼地将所在的环节都走完。大学的老师,大多不是师范类的,我也一样。所以很长时间,不知道通过评价形成闭环的重要意义,由于无知而忽略了这件事。但后来,知道了,就尽力做,但对于一个学期的课程,的确事事都求闭环,并不是必要。

对此,一个教学活动,如果便于收集到有关的数据,那收集就好了,但有些评价困难的,不妨就不评价。其实评价的结果,有很多可以就是主观的,并且只需要让学生做主观评价就好了。客观的,量化的,不少会走形变样,让学习失去了本样。极端地,学生也说不上来什么,只笼统地说,这堂课,或者这个教学活动,爽。这足够了。师生愉悦地完成这个过程,没有这个客观评价也无妨。

有了在线教育的工具,对于收集客观数据是更方便了,甚至能提升到“大数据”的层面。但我要提醒的是,师生的沟通,远比冰冷的数据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举两例。

我发现某学生两个星期看视频的记录为零,第一念头,当老师的都懂。上机课上,多问了一句怎么了,他的回答是,一个人看总走神,所以近两个星期,都在和好朋友一起看,他发现边看视频,还能一起讨论,效果更好。说这些话时,他很兴奋,我也由衷地为学生能创造性地找出这种好办法而高兴,这不也正是我积极推动的“有兄弟不孤单”的氛围吗?

还有一个学生,平台上的观看记录是这样的(费劲从上学期的课件中找出来了):


看到这个,当老师的会怎么想?8分钟的视频,他可以用1分种完成,并且,每个视频都是这样?我在将这个记录截屏放到课件中,准备第二天课堂上批判一下这种行为。但转而想起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QQ这名同学,没有下结论,而是问他视频看得怎么样。他很快回复了,流量不多了,他用餐厅的免费Wifi缓冲了,然后都看完了,有些还看了两遍。并且他补充,以后还要这么干。

第二天上课,也还是这张图,我给学生的讲法,没有批判,只有赞赏,并且向大家交待了我有过的坏念头。表决心要更加相信同学们,这是教育他们的时机。一位多愁善的小女生,水汪汪的大眼睛更水汪汪了。他们要不和我玩真诚,谁信。

这样的事,如果技术上做得更完善些,离线看缓冲后,在线时更新一下状态,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互联网产品,更新很快,这种不完善很正常。产品设计中自然有想法,但用户是一个大群体,在使用中会有很多人,将其玩出花样来。想想我让学生用博客交作业,将在线的问卷工具用在了课堂上的交互,不也正是这种非正统用法吗?异常的数据背后,人与人的交流更重要。

还想到我要求学生看视频后要做自测。这是记分的项目。视频可以从多个平台看,而且,观看方式可以随学生方便,自测每个人都要做,这就是一个可以记录的点。我们规则是,不论对错,只要做了,即使是零分,也记满分。每个人的学习程度不一样,做自测低分,很正常。而如果一定要按照分数记成绩,你是知道学生会怎么做的。但这样会不会造成学生胡乱应付,随便答就算了呢?相反,他们更认真了。这是老师唤起了他们为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的原始学习目标。学生连做3遍的记录可以说明这一点,更让人感动的是,学生把对应知识点的视频重复地看了几遍。即使在我纵容下成绩0分的同学,只要他保持真实,这就是最具有价值的事情。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我们的教学,让学习更接近于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该做事。信息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想像不到的方便,在这背后,我们也要时刻记得,教育终归是面向人的。理想中人和人之间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就让这种关系成立。给学生该有的信任,遇事从学生角度想一想,至少听一听,这是通达我们理想中教育的一块重要基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000-923206.html

上一篇:落地的教育理念:我的翻转课堂之旅公益讲座
下一篇:不计分不等于不评价——答F老师
收藏 IP: 112.6.2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