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收到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征文组织出版《翻转智慧》一书的通知,结合自己的实践,围绕自己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由混搭平台到最后选定蓝墨云班课,完成了投稿。近日,收到组织者通知,我的故事已经入选,但需要用组织者规定的另外的一种文体改写,遂将投稿的原始文字分享于些。
下面是按投稿要求的各部分文字。
我在翻转中遇到的问题或现象(一次只写一个故事,如果你有多个故事,请分多次填写本问卷)
我实施翻转课堂改革是在2014年修完汪琼教授团队《翻转课堂教学法》MOOC后开始的。我要分享的,是我在实施翻转课堂的历程里,是如何逐步解决我遇到的瓶颈问题的。这个问题是,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了,却发现没有可用的在线教学平台。
我从2011年开始,带领学生用CSDN(www.csdn.net,IT行业最大的中文社区)的博客交作业,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落实了以“量大”为表面特征的编程基本能力训练,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开启了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征程。2012年,推出“网络习题课”,在土豆网(www.tudou.com)上发布讲解习题的视频,解决了没有时间上习题课的问题。2013年,将课堂教学也通过录屏的方式做成视频,解决大班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打瞌睡等原因需要补课的问题。2013年,建立专门的课程QQ群组织全天候答疑,利用问卷星(www.sojump.com,免费的调查问卷平台)开展课后自主测试。2014年,手机进课堂,在课堂上利用QQ群的“上墙”功能开展课堂讨论,用问卷星进行随堂的在线测验。可以说,在2014年接触到翻转课堂的时候,我在建设视频、在线测试等资源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在教学法方面,也自喜于自己无意间走过了翻转课堂先驱们曾经走过的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能顺利地跟上,缺的只是行动。
车(资源)有了,我自己还能继续造下去,驾车的技术(教学法)也具备,多跑跑还有希望成为老司机。可是,令人尴尬的是,我的路(在线教学平台)在哪里?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是
现实的问题,不是没有路,而是自己当前能用到的路,是一段山路,适合独轮车,而不是小轿车。远方有马路,甚至高速公路,但前提是,先得把车开出山路去。
这样一个比喻,是贴切的。
当时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运行了10多年了,传统的课件、测试、作业等,都能很好地支持,但翻转课堂教学法需要的功能,却并不是很便利,也难以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体验。在这背后,是互联网的重心在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谁还愿意将视频下载到本地再去看,再者,教师自己辛苦做的教学视频,也不想就此无控制地传出去。
信息化教学已经受到学校的重视,也在筹划引入新平台,但需要按流程走,需要时间。远水不解近渴,我的教学改革之车的马达已经在轰鸣,再等下去,即使我不怕自己的热情冷下去,那份感觉会消退的,很多想法,不去行动,也就没有了。
与此同时,当时几大MOOC教学平台也出现了,我尝试着去试用、联系,但结果依然是失望。免费注册,是所有平台支持的,甚至有的平台支持自主开课,但到发布的环节,就卡壳了。各平台要求,要发布的课程,必须是完全建设好的课程,甚至是要经过审核、评审通过的。MOOC平台要求是对的,平台中运行的课程质量,影响着平台的声誉。MOOC平台的初衷,并不是支持学校里的某一门课的翻转课堂改革。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特点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学校里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师和领导还不多,学校也还没有政策支持,周围同事更多精力投入科研,组建不了团队。作为一名只能单兵作战的一线老师,对一门课程要进行翻转课堂改革,也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我所需要的,是一个方便使用、灵活的SPOC平台,需要支持我的渐进性改革。我只求针对我自己的学生,而不是向大众传播。作为地方高校的普通一线老师,我首先要解决的是我自己的学生的学习问题,把这一点做好了,再考虑别的。
在2014年的冬天,我没有找到能够让我的教学改革能顺利走下去的在线教学平台。
我的解决办法是(详细介绍过程和步骤)
得益于几年以来一直在将免费的、易用的互联网产品引入教学的经历,我在2015年春季学期“混搭”了一个独特的在线教学平台,在“C++程序设计”课上正式拉起了翻转课堂的大旗,和学生一起前行了。混搭的方案是:在土豆网放视频、QQ群做交流、"问卷星"开展测试、用博客交作业。但也很明显,需要老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做记录,以便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观看视频的情况最难掌握,我以完成自测的情况作为观测点,问卷星提供的数据导出给我帮了大忙。所幸的是那一学期的学生,我以前曾经教过他们,这些平台都用过,只是没有太过于依赖。用混搭的平台,师生一起顺利地完成了包括课前自主等一系列学习环节。
混搭的平台尽管简陋,但毕竟支持我和学生起步了。利用混搭,能将我当时想好的几件事都做下来了,这就是最大的意义。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改进。土豆网上播视频,前面老有广告,这从商业规则上很正常,却是我最不能容忍的。两周之后,视频成功地转到了在线的CSDN学院(edu.csdn.net)。
当时CSDN学院刚刚上线。我是CSDN的老用户了,产品运营知道我在开发C++语言的视频资源,所以就动员我将这部分资源交给他们进行商业运营。我提出我的资源可以标价0元出售,目的就是要让我的学生能方便地免费看到。如果让学生花钱买我商业化运作的课程,这是万万不可的。况且,我建资源的就是给我自己的学生看的,并没有想以此营利,但运营方却不得不考虑收益的问题。几经协商,我们找到了好的模式:我的视频依然定价出售,但CSDN学院专门为我的学生提供免费看。我将92名学生的帐号传给客服,因为系统并没有免费看的功能,是工程师手工修改数据库,让我的学生能够免费看到视频的。
2015年暑假前,我遇到了免费的“蓝墨云班课”(mosoteach.cn)。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基于移动社交化设计的在线教学平台,可以提供我所需的所有功能和服务,更欣喜的是,其特色在移动端的功能,师生在课堂、课外,利用手机可以非常方便地互动和即时沟通、分享,利用手机开展讨论答疑、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的体验特别好。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解决手机危害课堂的利器吗?还有,作为在多个平台中摸爬滚打的过来人,我发现蓝墨是我用过的所有平台中,操控最为简单的!于是,2015年秋,我的翻转课堂模式基本确定,而支持翻转课堂的平台,也就选定了蓝墨云班课。
实施这个方法/活动的结果/效果是
在利用蓝墨云班课以来,我在学校承担的三门课程,都已经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有蓝墨云班课,我再不必成天在整理数据、管理成员之类的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了,教学方案、资源的准备更加充分,我有精力去解决更多的教学中的其他问题。保持与学生的密切沟通,关注他们的学习感受,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我的学生对翻转课堂投入了很高的热情时时间,课前自学,课内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在实践中,我对翻转课堂的驾驭能力也在提高。
在近两年,学校新购置了平台,也推出了校内的在线课程的建设立项。我成功地获得了资助,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将工作向前再推一步。学校确定要建设MOOC,向全社会推广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由我主讲的一门全校通识课《大学生学习指导》成功入选,现在已经开发为《上大学,不迷茫》MOOC,通过了全国评审,在智慧树网面向全国各高校,作为学分共享课推广。这一切,依靠的是我的积累。我非常庆幸自己解决了瓶颈问题,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之路走了下来。
通过蓝墨云班课,我结识了无数在信息化教学领域探索的同行,找到了协力做教改研究的氛围。我以“落地的翻转课堂”为题,在蓝墨周四课堂报告了我实施翻转课堂的历程,以及我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案,得到了众多老师的认可。我的路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无政策、无资助、无团队的“三无”状态中走过来的,所以我在报告中所提及的问题,特别能获得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共鸣,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做法,也为大家提供了可以马上入手的参考。之后,我陆续受邀在多所院校和教学会议上,做了关于实施翻转课堂的报告。2016年夏天,我被推举为蓝墨翻转课堂教研团队的组长,与全国各地数所院校的老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开展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用翻转课堂的方式,为更多的同行提供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机会。
反思(成功的关键环节,存在的不足)
利用混搭的形式开展翻转课堂,这个方案本身在现在已经没有了实用价值。但是这件事情背后给人的启示,却是深远的。
这个方案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能行得通,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中,免费、共享非常突出。曾经有相当长的时间,由于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遇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教学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自己开发。这些想法都丢掉了,不要说开发中需要的投入,运营后系统要维护,这也不是作为教师要做的关键工作。当放弃自行开发的思路之后,真的就能在互联网中发现适合自己要解决问题的免费或低成本的方案。天无绝人之路,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不去自我封闭,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更大,这是教师同行们该有的信念。
进入到信息时代,我们的课堂受到了挑战,我们学生的学习,遇到了麻烦。借助翻转课堂,用蓝墨云班课,我不等不靠,先行一步,面对问题,给出了一种回答。实施翻转课堂,需要有投入、政策,热情开展教学和教研的氛围,还需要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这些方面,问题重重。有的人在质疑:我们不具备翻转课堂的条件!我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实施翻转课堂,不仅是形式上教学流程的改变,实质上,就是在解决问题;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搞翻转课堂的原因,而恰是用翻转课堂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本来就是起源于一线教师的实践,我们因地制宜,围绕着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灵活的解决之道,这样的教学改革必定能够成功。
珍惜时代给我们的便利,做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这条路很宽、很美。
附:我公开分享的课程的邀请码(需要到mosoteach.cn注册账号,下载APP手机看体验更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