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庹震,谁来接这棒:纪念李小文老师
李小文老师走了,让人难以相信!我不愿点推荐按钮去推荐任何一篇纪念博文。
我是来科学网之前就知道遥感泰斗李小文院士的,有两点,我自己也利用遥感资料来进行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活动构造分析,对遥感风云人物自然比较关注,了解李院士是自然的;还有一事是,身边人差点“打入”李院士的团队,当年考博差点点。到科学网后,才了解了一个更丰富的李老师,也是受益者。
在科学网上,李老师给我点过赞。在汶川地震之后,“遥感道歉”引来众议,李老师为遥感在抗震救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感到痛心。在玉树地震之后,李老师看到我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博文“青海玉树7.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可能出露位置”“快鸟影像识别出来的青海玉树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居然点了赞。我想,李老师是一直关注遥感在地震救灾中的应用的。
在科学网上,李老师给我提过质疑。在我批驳科学网上两篇骇人听闻的博文时,李老师似乎还想套我这个“地震局内行”的话。从另一个角度,李老师似乎是以一个普通民众在了解地震局,也是给了我们一个说话的机会。在“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后面,我的评论似乎让李老师很不满,专门来了一篇“黄老邪谨受教”。在这篇博文中,我知道了李老师发明的“庹震”。
在科学网上,李老师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尺度”。对李老师的尺度效应博文其实没有认真学习,“遥感学报”在2014年第6期还有一个专栏是“遥感尺度转换与尺度效应”。按李老师自己的话说,“老邪科学网上有关尺度效应、尺度转换、数据同化、Bayes原理的系列博文”。但是,李老师提到的“尺度”对于地学其它学科方向研究来说,何尝不是同样重要的。在我对“地震的烈度分布图”的评论中讲到历史地震、古地震等地震资料时,“黄老邪谨受教”迅速联系到自己的尺度效应。这恰恰是我们在做断裂活动和发震习性所面临的相似问题。记得2013年的研究室年终学术会上,我是讲了多时空尺度分析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的。
李老师曾经“插足”地震预报。他在科学网上留下了“临震预报的贝叶斯框架”系列博文。不过,我没能理解他所表达的科学含义,只从“地震系统的一分子”看到了一个对地震局“表达不满的网民”。李老师在博文中加了一句:“重申:本栏目是“怪哉虫儿”,专门好奇,说外行话的,请各位专家赐教。”在这个系列,李老师的批评是尖锐、谨慎、谦虚的。李老师的博文“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一封信”也是可以看出这种严谨的态度的。不知道李老师的弟子是不是还在尝试遥感对地震前兆的分析,这可能是李老师看重的一个艰难的方向。
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知道,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思想”。李老师在科学网上讨论的很多和遥感、地学相关的话题,其实都是没有正式发表的原创性“思想”。有博主的回忆中提到,向李老师约稿,李老师的回答是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年轻人。李老师在科学网上讨论,至少我知道的包括概率、熵、尺度等,其实是将自己的想法无私贡献给讨论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精神是对科学网、和科学网网友的最大贡献。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和李老师有过交流并获得好感的原因吧。且不说像疯子、苹果等这样和李老师走得更近的网友。
李老师不是科学网上经常上精选和热门的博主,不是吵的最大声的那种,却是博友认识和接触最广泛的一个。
李老师,您永远是众人仰望的一颗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