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合作学习理论

已有 9577 次阅读 2011-6-2 10:2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合作学习理论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及发展

1、历史

公元1世纪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学派认为“学生从互教中受益”肯定了学生之间合作的价值;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主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相受益”,不仅仅肯定了学生之间合作的必要,而且也肯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的重要性。

    孔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中,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

“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
陶行知《小先生》(1932年)

2、发展

18世纪英国倍尔开设了“英格兰学校实验”,其中就尝试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19世纪,合作教学方法在美国占主流,杜威的合作小组在许多实验学校被认可。

20世纪40年代道奇“场”的动机理论应用于教学中,更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了理论的根据,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而广泛地应用。

1)兴起:20世纪70年代美国

     原因:

     一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二是为改善美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地位,适应美国社会反种族歧视运动的要求;

     三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的需求。

2)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第二阶段: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形成较成熟的合作学习策略,不同流派。

第三阶段: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向成熟方向发展并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它只是一种解释,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加工和选择并积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意义是通过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得以建构的,所以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的原有经验不同,建构方式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学习情境中接受同样的新信息,不同学生也会获得不同意义,取得不同的学习结果。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都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教师不仅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响应的情景,促使学生与同伴共同参与活动,从而使学习更具有合作性

2、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逐步形成的。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

3、动机理论

多依奇提出的三种目标结构,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或许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因此,动机理论更多地是从学生自身的利益要求出发的。在合作性目标结构下,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活动,他们的努力有助于同学的成功。约翰逊兄弟也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的关系。

4、“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首先,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

三、合作学习的涵义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并以小组总体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王坦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异质分组:基本特征

(1)学生的学习成绩 

   案例1--学生的成绩

约翰逊兄弟(1991)认为混合分组对成绩好的学生益处

能够比自学时,学到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增加他们的认知、推理水平

增加了对小组的归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

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做准备,比如,在医生、经理和律师等职业。

研究表明:混合编排对学习困难的儿童有如下益处:

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向他们提供帮助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同组的好学生。

有机会观察好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学到更好、更多的学习策略。

与其他同学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可以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

会有更强烈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因为同组的其他成员都希望他们成功。

(2)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2--学生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93)的“智能多元论”,将人类的智能分为七种类型: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往智能和自省智能。

(3)学生的性格特点     

(4)学生的性别角色

 

2、积极互赖:关键特征

(1)目标互赖:共同的小组目标

(2)奖励互赖:奖励小组而不是某一个体

(3)角色互赖:每人承担相互关联的具体责任

(4)资源互赖:有限制地发放学习与活动资源

案例3--

教师在讲台上提问学生问题,每当提问一个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把手举起来,有些还使劲地将手举得高高的,希望教师能够提问到自己。当然,有些学生不敢举手,眼睛也不敢望教师,唯恐教师提问到自己。教师让小明回答问题,坐在小明旁边的小华知道答案,当小明在犹豫时,小华高兴地举起了手,把手举得很高,希望教师叫他回答。小华知道,一旦小明回答不出来,教师很可能就会叫他。事实上,小华的课堂表现成功是建立在小明失败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一部分学生的成功是建立在一部分学生失败基础上的。

3、个人责任:关键特征

小组规模:4人左右

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主要有:

总结员 检查员 记录员 材料员 计时员 噪音控制员

案例4--小组合作要求

每次课都要随机抽查阅读

被抽到的小组,由教师随意确定从哪位同学开始

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完整篇课文,当每个成员的错误都不多于五处时,小组才能得优。

4、合作技能:前提条件

(1)表达和交流

(2)彼此接纳和支持

(3)建设性解决问题

5、小组反思:促进条件

(1) 总结小组活动中有益的经验

(2) 分析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 明确小组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五、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处理策略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与作用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开发者

4、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

5、教师是反思者研究者

6、教师是学习者

(二)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处理

1、小组内部争吵现象

—— 缺乏合作意识:随时间而逐步解决(保持小组的相对稳定)

争吵现象的处理:

   小组内部中期的“争执不下”现象——需要更多的资源,更深入的思考。

    (1)陈述己见,不评价他人观点

    (2)批评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

    (3)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道理)讨论

    (4)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与观点

2、小组成员各干各的现象

——缺乏合作技巧:小组学习不必然导致合作学习

案例:

     师:“学了《小猫钓鱼》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四人一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讨论开始。一个学生突然说:“我很喜欢吃鱼”。另一个学生问:“你喜欢吃什么鱼?”学生的讨论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另一小组的两位小朋友正在书包里找着什么,还有一些小组的同学闲坐着没有参与。

“各干各的”现象处理:

(1)讲授合作技巧

(2)建立互赖:目标互赖、资源互赖、角色互赖

(3)组间调整

3、合作小组成了避风港

有人(中差生)逃避责任:只小组奖励,无个人责任——搭便车/责任扩散

有人(优秀生)垄断意见:剥夺差生的学习机会,导致好生自满——他人的独特视角

对策:

(1)使每位学生在小组作业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部分,并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

(2)让那些控制小组活动的学生来当小组观察员

(3)说明为什么每人都要参与

(4)限制每人谈话时间

(5)减小小组规模

(6)给不善言谈学生需要说话任务,如调解员;给爱说话的学生只需要听的任务,如记录员。

4、怎样对待过于活跃的小组

合作学习的教室应该听起来像一个蜂箱,而不是像开运动会。——斯莱文

(1)对问题行为不予关注,表扬积极正面的行为(会产生模仿效应)

(2)事先提出明确的期望(专心听讲、帮助同伴、关心他人等)

(3)让学生学会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图书馆的声音”(15cm)、“全班的声音”

(4)小组设声音管理员:“声音猎人”、“嘘嘘队长”

(5)有时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或发现任务太难而吵乱:进一步讲清要求、帮助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6)让班级停止讨论,集中精力:教师拍手一下,学生拍手两下。

案例5--倾听要求

眼睛看着发言人

(1)用点头、皱眉等行动来表示在听发言人的讲话

(2)用“噢”、“对”等词语应答发言人

(3)边听边记录讲话要点

(4)能够对讲话进行具体、恰当的评价

(5)在后面的讨论中能够引用别人的发言

六、学习共同体:基于合作,超越合作

1、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提供给学习者围绕共同的知识建构目标而进行社会交互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交互中蕴涵着多层次的参与:边缘的和核心的,在场的和虚拟的。每个成员从不同水平和不同角度加入到围绕知识的合作、争论和评价中,并且从中获得来自他人的和人工制品的支持,在形成共同体的共识性知识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感。

2、学习共同体与合作学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者的相同点

当代合作学习和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共识在于:它们都从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出发,重视意义的合作建构,鼓励学习者之间的经验交互。我们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维果茨基理论影响的合作学习研究,从以往只重视儿童同辈合作,逐渐开始重视儿童—成人合作,主张通过搭建有效的“脚手架”,进行有指导的参与,以促进知识的合作建构。这一路向的研究者后来都在不同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建立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想和方法。在这一方向上,学习者共同体的提出既是对合作学习研究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

()两者不同点

事实上,在许多情形下,学习共同体与合作学习在学习策略层面是共享的但是学习共同体与通常的合作学习小组提供给学习者的静脉是不同的,其间的差异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1)   界定的依据

无论是教师指定的小组还是自愿组合的小组,都是由外部因素而成为合作者。合

作学习的小组通常有一个明确界定的小组边界和小组成员的身份。而学习共同体并不必然具有确定的边界、确定的人数,参与者也不必然同时在场。成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条件,就是参与者对某一学习领域的实践的共同参与。

(2)   系统化的合作还是片断化的合作

 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多的是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的技术,教

师在课堂上利用这一技术来改善教学效能。常见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一段时间或某项任务上安排合作学习的形式,之后仍然回到原来的节奏和轨道上而学习共同体追求的是,将合作视为整个学习系统结构中固有的性质,反对孤立地应用某种教学技术而无视整个学习观改进的做法。

(3)   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成长还是社会身份的重建

作为一种教学技术,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学习者个体在合作的活动中获得认知、

情感、态度和动机方面的改善,即面向个体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成长。而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则是个体在文化意义上的成长,指向学习者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文化参与者,一个顺利进入社会实践的社会成员。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身份,从新手不断成长为所参与的学习领域的专家。

(4)   本地性交往还是嵌入性交往

学习共同体反映了对代际交往的重视,以及对本地共同体嵌入到更大集合中的重视。相对而言,合作学习的研究领域主要针对同辈或同伴合作,而且基本上限于本地范围。

 

七、初中科学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教材】浙教版《科学》银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了解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

地位。了解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在宇宙中的地位;认识宇宙的无限性。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培养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视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按合作小组(为了便于协作小组课堂上讨论问题,尽量按座位分)查找有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资料。若没有条件,教师可准备有关的资料(见附页2),提供给学生选取。制作必要的课件。

(二)新课实录

教师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暑假里你们看到过星星吗?(看到过)看到过天空中的一条淡淡的光带吗?

学生1:暑假,在东钱湖外婆家,晚上乘凉时看到过,在天空中象丝带一样的,很好看!

学生2:我也看到过,这条光带横跨天空的。

教师:我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银河系的三个问题:

1.你能描述一下银河系有哪些物体组成的吗?

2.如果能远观银河系,你发现它象什么,能描述吗?

3.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向同学描述银河系有多大?它在宇宙中是静止的吗?我们的家园太阳系在其中吗?

小组学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学习的内容和步骤可以参照发给你们的(见附件1),要求三点内容都要学习,选择你们小组比较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发言人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各组成员各司其职,现在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教师倾听小组讨论,适时地辅导学习。

小组每个成员都有职责,并对小组表现要进行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气氛比以前随意分组学习要热烈得多,他们的小脑袋凑在一块儿,激烈地争论着,认真地学习着。看到此情此景,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真是管用,连听课的老师都受到了感染,认真地学习起了银河系的有关资料。

约十分钟,小组学习完,

教师:我发现同学们小组学习气氛很好,特别是138组讨论热烈,学习得很认真,下面我们请各组发言人来发表看法?

(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小个子男同学窜了上来)

学生4:我们组对第一个问题“银河系的组成”进行讲解,银河系由1500亿~2000亿颗恒星,大量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我的发言完毕。

教师: 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或者对该同学的发言,你能评价一下吗?

学生5:我觉得他回答得简单明了,很好,我补充一下,银河系非常庞大。

教师: 大家说这两位同学回答得怎样?

学生6:一边拍掌一边说好。

教师: 我们一起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几个问题,哪些小组来回答。

(两个学生抢着上来,还是礼让给了一个女同学先发言)

学生7: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银河系正面看很象蜗牛壳,侧面看象外星人的ufo

学生8:我们觉得银河系正面看象向河水投一块石头后出现的波纹,侧面看象芒果核

学生9:正面看象一支笔旋转起来后形成的图象。

学生10:正面看象头上正在扇的电风扇的中间部分,一圈一圈的。

学生11:我觉得他们小组都很有想象力,但是我们要科学地表述银河系的形状。银河系正面看象一个庞大的车轮状旋涡系统,从银河系的核心向外伸出四条旋臂,侧面看象我奶奶的老化镜,中间凸起,中间部分汇聚了绝大多数的恒星和星际物质。

(学生回答时下面不断爆发出掌声,课堂成了同学们表演的舞台。这是我刚接班的学生吗?初一学生对自然现象独特的理解能力真让我刮目相看,我真庆幸自己没有剥夺同学们想象的权利)……

教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很多问题老师也无法回答,很多问题科学家正在探索之中,同学们你们愿意长大后,去探索宇宙吗?(学生表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

[2]马兰,《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3]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4.

[4]高文,《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伍新春,郑秋,张洁/译,《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450748.html

上一篇:知识分类理论
下一篇:有关“云海工程”的讨论
收藏 IP: 112.112.14.*| 热度|

4 黄富强 岳金星 赵凤光 colorfull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