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阅读笔记

已有 6894 次阅读 2016-12-13 22:37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技术, 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

《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阅读笔记

HAN-YT

 《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为“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的国际前沿研究”译丛中的一本,由戴维·乔纳森、简·豪兰、乔伊·摩尔、罗斯·马尔拉编写任友群、李妍、施彬飞翻译。

评价

全部的生活都是问题的解决。(卡尔·波普尔)

人类从开始走出原始状态,就在与世界进行互动,并力求对他们所经验的事物建构意义,这对人类而言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知识、意义和理解不能离开有意义、有意图的活动而存在。而问题解决正是弥合了时代精神与建构性学习的追求。因此,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作者语)

本书关注的是,如何用现代技术帮助学习者对意义进行个人或社会合作建构以及解决问题。它为教育技术支持知识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内容横向涉及问题解决的关键过程,纵向涉及不同的问题解决类型,将二者融会于一体,并在一个框架之中整合了美国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多个典型案例,为理论与实践搭建了桥梁。

本书作者之一乔纳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被认为是继加涅、梅瑞尔之后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第三代领军人物。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频繁引用乔纳森的建构主义观点,其建构主义观点对我们教育技术学领域影响颇深。乔纳森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认知建模与认知任务分析、问题解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中认知工具的开发等。在这本书中乔纳森极力反对以知识传授和标准化考试为特征的学习文化,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我们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会学生去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技术学习,去解决各种良构和劣构问题。

作者著作

《学习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2007)

《借助技术的有意义学习》(2007)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2004)

《学会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指南》(2004)

《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观点》(2003)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2000)。

David Jonassen (September 14,1947–December 2,2012) was an educational reformerwhose ideas have been influential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educationaltechnology. Although Jonassen is best known for his publications aboutconstructivism, he also wrote about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and learning with media, not from it.

Main idea

studentslearn "with media, not from media".

studentsare in control of their learning.

Mergingconstructivism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nowledgebeing constructed from 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xperience.

(Wikipedia)

成书背景

在我力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尝试去改变学习文化,在所有的学习中纳入并支持更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作者志向)

在美国,公立学校已经陷入标准化考试的困境;在高校,教授告诉学生关于世界的知识,接着就会测试他们对教授内容的回忆。结果是所有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技能是最差的。(社会问题)

总序

总序——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由高文教授编写,主要从教学设计研究的历史的回顾、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与教学设计的未来这三方面进行讲述。

代中译本序——学习的未来:学会解决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解释了为什么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描述了用技术支持问题解决的两个方法: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PBLEs);用各种工具对问题建模。

问题解决是最常见的需要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活动。作者认为,教育的未来应该包含问题解决。任何一个课程、目标和学习目的都应该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并且从真实性、意图、丰富的意义、错误的本体论、智力不发达和设计六方面解释了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

第一章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

这一章开始讲“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很多种,书中提到了一些,例如,学习是大脑的生化活动,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学习是信息加工,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基于自己的经验与信仰得出的关于学习的多种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的,但是没有哪种理论能解释所有的学习现象。因此对学习是什么无法达成共识。

接下来的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技术如何促进学习?建构主义的含义?只有当学生自定意义时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在这里作者列举了有意义学习的五种属性:主动地、建构的、真实的、合作的、有意图的。有意义学习的这些属性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作者在整本书中都在讨论技术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工具,我们应该变革从技术中学习为用技术学习,那么到底技术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技术,一是硬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另一面就是软技术,就是我们的学习思想、方法、技巧等。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访取信息、建模问题和做出决策使学生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用技术学习,作者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放弃至少一部分权威,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还有教师必须放弃一部分管理学生学习的权力,不再控制课堂上的所有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能够自我调控的学习者。最后,教师必须对技术比较熟悉,这样才能成功的指导、帮助学生用技术学习。那么这对于学生有什么要求呢?学习者必须能够掌握清楚的表达、反思和评价他们所理解的知识的能力;为自己的学习设定目标,并为达到那些目标调控自己的学习和努力程度;在他人的协作及交谈中使自己的理解能进一步的丰富。作者认为技术帮助学习者参与以下活动时有意义的学习就会发生:*知识建构而不是重现*对话而不是接受*清楚的表述而不是复述*协作而不是竞争*反思而不是指令。

第二章问题解决是有意义的学习

在这章中,作者提出,问题解决是有意义的学习,要用技术帮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最能驱动学习的莫过于学习者参与的任务或活动的性质。并介绍了信息查询及给任务或内容建模。作者认为,仅靠信息查询是不够的,信息查询不代表解决了问题,学生要将知识内化,必须建构某种问题模型。通过建模,可以表征知识,了解学生对查询到的知识的理解过程。那么什么是问题?作者给出了问题的两个重要的特点。首先,问题是一个未知数;其次,解答这个未知数对我们而言必须具有某种社会的、文化的或智力的价值。乔纳森阐述了将问题分为11类的分类学方法,包括,逻辑问题、算法问题、故事问题、规则运用问题、决策问题、故障排除问题、诊断解决问题、技巧/策略问题、案例/系统分析问题、设计问题和两难问题。其中典型的结构良好问题呈现了问题的所有要素;包含数量有限的以预设和约定俗成方式排列的规则和原理;有着正确的、统一的答案;并有首选的、制定的解决过   程。系统分析、设计和两难问题是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可能有多种可选的解决方案,界定,模糊或不明确的目标、有未阐明的限制条件,以及评价解决方案的多重标准。

第三章从互联网学习:通过探究从信息中获得知识

本章主要说明互联网如何促成“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将学习者置身在一个积极地、建构的、有意义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信息查询和评价信息。在信息查询中,我们要具备有效查询的技能,还要培养戒备和自律的技能,是互联网成为有效学习的工具。此外,要学会思考,因为,浏览不会必然导致思考。在评价信息方面,我们要辨别信息的正误,要了解网站是否有声誉、是否包含准确的信息。要通过提问、思考,具备信息鉴别的能力。所提的问题可以是:1.谁提供了信息?为什么? 2.是否有人企图向我们兜售产品或者观念? 3.信息来自哪种站点?来源对准确性的影响如何?我们可否相信来自政府或者教育机构的任何东西? 4.提供者可能有哪些偏见?等等。“互联网学习活动”中,主要介绍了“面向探究的合作学习”。有效地、正确的将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关键途径是生成有意图的学习目标并明确意图。提问是学习和成长的中心。鼓励由学生来制作Web Quest,在这一互联网学习活动过程中,有这些方面:学生制作Web Quest(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将信息安排到有意义的格式中、使用技术工具把这些知识呈现给他人)、主题网页收集、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评估学习。“从信息到知识:科学探究和实验”讲了分布式数据搜集;结果开放的、学生导向的研究项目。这里的结果开放是指,学生被鼓励尽可能地学习关于主题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学生导向则是指,学生承担责任,对搜索策略做出重要决定。在这一结果开放、学生导向的研究项目中,主要包括了一下几方面: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评估学习。“网络发布”包括研究的发布和发布原创的主意和想法。这两个方面都是通过例子介绍来进行讲述的。其中,后者还从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和评估学习这几个角度进行了说明。“扩展视野:虚拟旅行”包括虚拟田野旅行和在线探索。虚拟旅行中利用多种技术,比如shockwave技术、droodle技术等来支持这一虚拟旅行过程。在这一章中,它还比较了虚拟和真实田野旅行的相似与区别之处。而在线探险中,它区别于虚拟田野旅行,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参与那些实际上是有现实生活参与者参与的旅行。他也从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和评估学习几方面进行了讲述。最后,在这一章的结论中,引用了罗杰斯的一句话“我们在教室中所做的一切的真正力量很少依赖于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依赖我们能利用现有的技术做什么”。他的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句“Technology is the answer, but what is the question?”教学中使用的一切技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我们要明确使用技术的目的,要有目的的使用技术,不要在教学中将技术与教学相脱节或者本末倒置。

第四章在互联网上构建技术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作者介绍了“在互联网上构建技术支持的学习共同体”,其中介绍了共同体的类型、构建方式等。本章中介绍了几个共同体的名词:话语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是由分享着知识、价值观和目标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组织。”“当参与者为了完成一项有意义的、重要的任务从事研究(阅读、学习、观察、咨询专家)与分享信息时,学习共同体就在逐渐成长。”在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中,一直在想,课堂中针对某一学习任务而组织的学习协作小组/团队是否可以认为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集体知识的增长,并通过这种途径来增长学习个体的知识。一个共同体不是简单地把许多人组合起来为一个任务而工作。

第五章用技术来进行可视化学习:用录像记录现实

本章中主要论述了怎样利用视频来创建用于促使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宏观境脉,提出学生通过制作录像学习比观看电视学习好的多。因此本章中描述了大量的能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境脉的学习活动,并且大部分学习活动是使学生变成电视制作者。本章中的视频不是用来教学,而是用来吸引学生解决问题的。绝大多数章节都强调将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帮助学生建构,促使他们参与策划、写作、观察、组织、创作和其它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第六章在用超媒体建构现实中学习

本章作者从多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入手,首先分析了多媒体在商业领域、企业培训、公司与教育通讯等领域应用的情况,提出为什么“多媒体至今还没有对K-12学校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个问题。并介绍了什么是多媒体。其次,作者提出了“建构超媒体,而非从超媒体中学习”这个核心观点:“学生作为技术的创作者所参与的学习会比学生作为教学技术的接受者所参与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再次,作者从学习活动、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等几个角度,分析介绍了6个学生使用多媒体作为著作平台表达他们自己思想的一些项目:作为超媒体创作者的学生、共享空间中的故事讲述、为动物园设计一个信息亭、学生作为多媒体人种学者、创建主页、认知弹性超文本等。

多媒体的兴起,如同很多种技术革新一样,首先是应用于商业领域之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也逐渐地成熟,开始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去。正如文中所说,虽然多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有着一定的缺点,而且很少有研究证明多媒体可以像预计的那样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多媒体已经慢慢地成为了一种让大家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

现在看来,几乎所有的信息全是用多媒体呈现的。文中说多媒体演示之所以很迷人是因为它们使用连续的声音和图像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感官,能够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力。但是对于有意地学习来说,仅仅有注意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因此乔纳森在本文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生在设计、建构、评估多媒体时比他们单纯地学习超媒体程序时所学到的东西更多。这一点其实每个人应该都会有一点体会。

虽然说多媒体以及超媒体这些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无比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但是他们的弊端也在于此,可以随便链接到其他页面。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强的人来说,心里只是打算看这个页面的娱乐新闻,但是有些超链接又很吸引人去点击,这样超媒体的优点就转变成了缺点。

第七章在探索微世界与虚拟现实中学习

本章内容有为学习而建模、探索微世界、探索虚拟现实、结论、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多数教育的假定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发展可迁移的知识,当前的研究和理论表明,学习的迁移需要发展良好的心智模式。教育目标又转化为构建学习者的心智模型,为了建构心智模型,学习者必须探究并处理现象,观察其结果,并产生那些现象的心理表征。基于这样的目标,有了微世界和虚拟世界存在的必要。这两种环境可以让学习者与物理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实时的交互,使他们能够探索各种因果关系。这些环境使现象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视化了。而这种可视化提供了一些思维的模型。在做中学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远比老师的纯语言教学效果来的高。微世界和虚拟现实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这种学习为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在微世界和虚拟现实模拟中,学习者可以实践他们新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不会有真实失败所带来的伤害。但是在作者还提到,在学校中,许多开展合作学习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因为那些教学任务没有被镶嵌在合适的境脉中,而这种境脉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微世界与虚拟现实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真正用在教育中好像并不多见,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没有显而易见的用于普及教育的成果,又或者它只是在少数发达区域的专属应用。

第八章在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本章主要描述了一些技术推动的教育革新。基于问题的学习最早被作为一种开展课程的方法应用于医学教育,书中介绍了这些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是一种越来越适用于学校的基于问题的软件的例子。这些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参与各种问题解决,从简单的故事问题到复杂的设计实验。然而,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全部内容。可能经过挖掘才能找到这些活动。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学习环境的话,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九章评估基于技术的建构性学习和问题解决

本章全面阐述了如何评估书中所描述得建构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其中重点是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开发和使用绩效评估。在评估基于技术的绩效和建构性学习:量规中,作者对量规的构成、特征和怎样有效开发量规给出了阐述。但这节中发现作者说的量规和我们平常所见的量规不太一样。很多学者将量规定义为定量的评价标准,但我感觉乔纳森所说的量规并不全是定量的,它虽然也分等级,但是他说这些等级不是用于将学生划分级别,而是用于提供反馈给学生,而且强调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建议。如果老师不是为学生打分,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建议,那这又有定性方面的内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1020528.html

上一篇:读《第五项修炼》
下一篇:《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阅读笔记
收藏 IP: 220.165.2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