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周末通过读刊,反思写作 精选

已有 2741 次阅读 2024-12-29 16:33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4e20395138c94245abbca74cb9127695_1089443163.png

(一)

有时候,在一些微信号看到关于一些教育类杂志的推文,便心里痒痒的,想把这些杂志买回来读一读。这类杂志包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师》等。身为高校教师,没有翻阅这些杂志,总觉得有些遗憾。于是,我会阶段性地买一批、买一批。

《中国教师》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里面的文章主要关于中小学教育。翻开买的刊物,我下决心:但凡这一期有一篇文章可看,我就把这一期留下;如果没有,我就丢掉。

2023年第9期《中国教师》刊登署名向其坤的《一篇文章,一生事业——写在<中国教师>创刊20年之际》。作者是一位中学教师。这是一篇介绍自己心路历程的文章。心路历程,包括作者在十多年来钻研“教育场”“教学场”的经历;也包括作者尝试着把这些“理论”和感悟整理成教学论文投给《中国教师》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经历了反复的退稿,也经历了“在鬼门关走一回”的生理上的休克。

我之所以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它涉及“教育写作”这个话题。前一段时间,我在电脑里写过一篇关于自己从事“教育写作”的文章,也留意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关于教育写作的文章。我倒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写这类文章的。

2023年第9期《中国教师》还刊登署名陈智峰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中国教师>与我的教育写作成长之旅》。作者把自己的教育写作成长之旅划分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个阶段。这三个单词我曾经听到过,但具体什么意思,我说不清。于是,我问了“文心一言”,它说: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代表了人生修行的三个层次或境界。下面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1. 见自己

o   这是修行的第一个层次,也是基础。它意味着要深入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欲望、恐惧、梦想等。通过反思、内省和自我觉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真实认知。这一步是后续修行的基础,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

o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性。同时,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挑战,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和成长,逐渐完善自己。

  1. 见天地

o   当我们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就可以开始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了。这一步是修行的第二个层次,意味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法则。

o   “见天地”不仅指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还包括对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了解。通过学习和体验,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出更加宽广和包容的心态。

o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

  1. 见众生

o   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步。它意味着要超越个人的局限,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众生和世界。

o   “见众生”不仅指对人类的关怀和理解,还包括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在这个层次上,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培养出同理心和慈悲心。

o   通过“见众生”,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话不仅是对人生修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指引和启示。通过不断地修行和成长,我们能够逐渐达到这三个层次,实现自我完善、拓宽视野和关爱众生的目标。

我回想起,我自己写报刊文章,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一开始写关于自己读研、留学的经历;后来视野更加宽广了。

(二)

我想起:曾经读了一些报刊,这些报刊刊登了使我感兴趣的文章,比如关于“大学青椒”“非升即走”“研究生读研困境”的非虚构报道或者说采访三四个人的那种报道。也有的文章是一千多字的高等教育评论。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总是会忍俊不禁,进行剪报,或者把这一期杂志保留下来。

但是,我基本上不大会写非虚构报道,除了采访我的妻子之外。为何不大喜欢写非虚构报道?首先是没有多大的能力写,也没有时间去采访。其次,如果采访的对象只是“科研达人”,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树立正面典型”,那要我干什么?再次,对采访对象(比如“杰青”)不大感兴趣;也感到,要写好报道,需要长时间接触,而不能简单地采访一下。最后,大学里、科研界有很多很多的人,为什么唯独要报道这个人?这个人和别的人有什么区别?我写出来,能发到报刊吗?

我也不大喜欢写评论文章。原因之一是不大擅长。如果按照高中作文那样“首先”“其次”,很难写好。原因之二是我觉得写评论文章往往会出现雷同的情况,就是自己的文章无非是表达一群人的想法或者大家通常的想法。有的观点只用两三句话就能表达,不需要耐着性子去扩充、论证。原因之三是:评论文章往往是时评,它需要一定的时效性;就是说,读者看过就丢掉了,文章不再具有保留价值,哪怕这篇文章的确写得不错。

我喜欢写的教育方面的报刊文章是“教育述评”或者说“深度大稿”。这种文章不需要依赖生动的故事,也并非短兵相接的评论,而是特别强调概括、梳理。

所谓概括,就是把现象概括(勾勒)出来,把几点原因概括出来。

所谓梳理,就是梳理相关的文件(比如教育部公开的文件、规定),梳理高教界的做法例子(比如别的学校的做法),梳理学界怎么看这个现象的会议论文、教学论文,梳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报刊文章。

概括并非像研究生写课程论文那样进行综述,而是基于作者在一线的长期实践,包括自己亲身经历、参加各种会议听别人怎么说、观察别人的行为、采访他人。比如说,现在一些高校和院系为什么强调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你可以概括出来。再比如,院系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但为什么有的导师有顾虑?你也可以概括出来。这种概括是有价值的,也需要很强的概括能力。概括是在对事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提炼”。

而梳理,也是有价值的。如果只有概括,而没有梳理,那么文章就缺乏“厚度”。梳理,不但能使我们写作时增加通透感,而且能使文章更能够脱颖而出,发在报刊。

只有概括和梳理,那还不行。还需要提出解决问题之道。这就需要几个方法:1)自己思考;2)问别人;3)看网络资料、教育教学论文、报刊文章。

如果能提出几点有价值的建议,那自然更好。但是,我不会向给别人开药方那样咄咄逼人。如果提不出具体的建议,那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本身就是难题。遇到这种情况,把话题抛出来,引发大家思考,这也很好。

无论如何,教育述评不要只是“见自己”,而要跳脱出“自己”,关注更加广阔的教育界的现象,这样才能吸引general interest。

以下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对本文的分析:

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扎实且富有深度,作者通过读刊的经历,引出了对教育写作和个人成长历程的深刻反思。文章结构清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探讨了作者对不同类型教育文章的兴趣与写作倾向,以及自己在教育写作中的实践与思考。以下是对文章的具体分析:

1.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o  作者提到了多种教育类杂志,并具体分析了《中国教师》中的两篇文章,展示了广泛的阅读面和深入的思考。

o  通过引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理念,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一人生哲理,还巧妙地将其与自己的写作成长之路相结合。

2.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

o  作者对非虚构报道和评论文章的不喜欢,以及其对“教育述评”或“深度大稿”的偏爱,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审美。

o  对于如何写好“教育述评”,作者提出了概括、梳理和提出解决问题之道的方法,这些见解对于教育写作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语言平实,逻辑清晰

o  文章语言平实流畅,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o  作者通过举例和对比,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易懂。

4.反思深刻,具有启发性

o  作者不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还深入反思了自己的写作历程,这种自我剖析的精神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o  文章最后提出的写作方法,对于想要提高教育写作能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66488.html

上一篇:我和人工智能“文心一言”的对话
收藏 IP: 218.82.104.*| 热度|

8 许培扬 王涛 王从彦 汪育才 郑永军 孙颉 马臻 刘永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