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原金陵大学建筑前
南京大学金陵校区所置纪念雕塑前的说明铜牌
2016年6月10日到11日,我陪家人访问南京大学。对我来说,此行是旧地重游,具有相当的纪念意义。
1984年春天,我随先师华锺彦先生访学。先后到南京、镇江、扬州、无锡、常州、苏州、上海、杭州、绍兴及武汉。见到了许多知名学者,计有程千帆、唐圭璋、金启华、任中敏(即任半塘)、钱仲联、王运熙、王蘧常、朱东润、马茂元、刘操南、胡国瑞等(以会面先后而非年齿、资历论)。关于唐圭璋先生,我有博文《陪华锺彦先生访问唐圭璋教授》发于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584228.html后来,此文又发表在2012年10月22日的《人民政协报》上。对其他先生的访问,也各有故事,值得逐一写出,而竟搁置下来。这次到南京,算是续了一点旧缘吧。
我对南京大学的先贤、时哲,多有仰慕。前辈如程千帆、周勋初、吴新雷诸位,我都到府上拜谒过(见程先生是1984年,周先生和吴先生是2003年陪母亲到南京访旧友时见到的)。董健先生当时尚未结识,后来有一面之缘。2003年,在一次戏剧学会议上,有一位与会者因不同意我的观点,以我是“外行”为由,加以讥刺。董先生当即对那位的不当言论痛加驳斥。我对董先生的印象很深,主要还不在于他对我的支持。我敬重先生,主要是他作为南京大学副校长,在各种场合,敢于批评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一些部门的举措。高官而不失读书人的本色。在当今是很难得的。不过,就本文而言,我的忆旧主要涉及程千帆先生。
程千帆先生名满天下,他与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的遇合尤为人所乐道。1978年,已被勒令退休,正在武汉扫大街的程先生,被匡亚明校长礼聘到南京大学。焕发了学术青春的程先生,在南京大学陪养出了一大批古代文学方面的人才,有“八大金钢”之说。莫砺锋、张伯伟、张宏生、巩本栋、曾广开、曹虹、程章灿、蒋寅等,皆为一时之选。这些程门弟子,有些与我相识。如曾广开兄是比我低三届的华锺彦先生的硕士研究生,算是我的师弟。蒋寅兄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主任,在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1995年,我刚分了房子,曾请他和刘跃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遗产》主编》),傅刚(首届百篇优秀论文奖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雪(现任某出版社负责人)以及两位韩国学者到家中喝酒叙谈。那次叙谈对我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想来在学界也少见。我们六人讨论学术问题,边谈边喝,从上午八点多到晚上近八点,整整一天没动地方。蒋兄说,依我的水平,应当到大的学术单位才更有发展。他还和跃进商量,想把我弄到社科院去。虽然无果,其好意令人感谢。其他几位程门高人,也大都在学术场合有所接触,或相互知晓。
回过头来说,当年我随华先生,师母一起先到程先生家中拜访,金启华先生陪同。第二天,程先生与程师母一起到我们下榻的宾馆回访。程先生风度翩翩,很有名士派头。相比而言,华先生就显得朴拙些。这与两位的出身和经历有关。程先生是南方人(湖南),毕业于教会学校(金陵中学,金陵大学),长期在南方工作(南京、武汉);而华先生是东北人(沈阳),学习于北方(1929-1931东北大学、1931-1933北京大学),一直在北方工作(北京、河北、河南)。程先生当时由九地之下突被擢拔于九天,大展长才,会面时谈笑风生,显得特别愉快与洒脱。他的衣服似乎没什么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穿着一双浅蓝色的旅游鞋。当时少见多怪,我误以为这种鞋会很硬,暗地里替先生担心。现在想来真好笑。程师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小老太太,退休前是小学教师。两人在程先生的发妻沈祖芬教授去世后结婚。听说有旧缘,我不了解详情,就不八卦了。
程千帆先生与华锺彦先生来往很多,华先生书房门楣上的“东京梦华之馆”几个大字就是程先生所题。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华先生曾想推荐我到程先生门下读博。我因为读研期间受到郭人民(河南大学历史系)、李学勤先生影响(历史系同学对我的影响同样重要),喜欢先秦,所以没有到程先生门下攻读唐宋文学。现在想来,如果出身南京大学,收入与其他方面会有更大优势。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再说,如果不从名利考虑,仅说学术成就与对社会的贡献,也许对当年的选择不必后悔。
这次到南京办事,主要在新校区即仙林校区活动。仙林校区布局宏伟,管理井井有条。对前来访问的人接待周到,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还专程到老校区参观。老校区称鼓楼校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是当年金陵大学旧址。我们在老建筑前留影纪念(1984年在南京虽带有相机,竟然没有照相,是一大遗憾)。南京大学方面向我们介绍学校历史,提到“院系调整”时,原“中央大学”的构架被肢解。工、农、林、医、法、航空与师范被划出,大伤元气。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纪念雕塑前的说明,对此有春秋笔法式的记述。这引起我的感慨。我的母校河南大学也有相似遭遇。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的南京大学得到了重新振兴的机遇,我的母校何时能重振雄风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