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说读书的重要性。哲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记载了人类与大自然共处的经验,同时,
还记载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产品的精华。那么,应该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呢?毫无疑问,面对紧张的
生活节奏,海量涌来的信息,首选应当是最有价值的阅读对象,而《诗经》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顾颉刚先生曾经评价 :“《诗经》这部书,可以算作中国所有的书籍中最有价
值的。”顾颉刚先生给出的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其一,《诗经》是现存古书中最早的 ;其二,《诗经》
在早期古书中保存最为完整。如果考察《诗经》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还可以发现它具有一般古书不可比拟的经
典地位,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经学是儒学的核心。先秦儒家所传
的“六经”,特别是《诗经》,与儒学的开山之祖孔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子罕》篇载孔子之语 :“吾自卫
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是孔子整理《诗经》的铁证。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诗经》
为孔子所编订。另外,春秋时期列国交往,多有“赋诗言志”之事,见于《左传》所载。这一事实证明了《诗》
《书》在孔子之前已经具有的经典地位,这是孔子整理编订《诗经》而通过七十子后学传承不绝的历史背景。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来读《诗经》呢?这要从《诗经》本身的特性说起。《文心雕龙·宗经》篇说 :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关于《诗经》,《宗经》篇指出 :“《诗》主言
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这里,刘勰不仅肯定了《诗经》
的政治教化功能,而且强调了它的艺术特征。他认为 :《诗经》是极具文学价值的经典,通过涵泳讽诵,最能
深入人心。这提示我们要重视《诗经》文本的诵读。
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朱熹依
据此说,指出《诗经》具有感发志意、考见得失、和而不流、怨而不怒的艺术特征。他说:“人伦之道,诗无不备”,
“学诗之法,此章尽之”。下面,以《诗经》的首篇《关雎》为例,对此稍加阐释。
《关雎》首章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篇以和鸣的“雎鸠”起兴,导出了篇
中的“君子”和“淑女”,进而描述了一个周代贵族社会的理想婚姻模式。《关雎》对比兴之义的纯熟运用,诗
人对篇章意境的完美营造,体现了周人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并揭示了周代社会“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念。这
是《诗经》经典意义在文学艺术领域的鲜活呈现。
现存先秦文献大都经过汉代学者的整理才得以流传。汉人注经是我们学习和理解先秦典籍的桥梁。但古人
也有局限,难免有不准确。比如《关雎》篇中的“雎鸠”本应是形体硕大、雌雄终生为伴的天鹅,汉人将其解
为鱼鹰之类的猛禽,这就与它象征的君子和淑女完全搭不上边了。
鲁迅说,读书应当顾及全篇及全人。对《诗经》的研读也是这样。本文因为篇幅的关系,仅举《国风》的
《关雎》为例,如果结合《小雅·鹿鸣》《大雅·生民》,乃至《颂》诗的若干篇章来读,可以逐步有所积累。
礼乐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阅读《诗经》,在审美享受之外,还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代礼乐文化的
本质及其嬗变之迹,对中华文明在先秦时期多元统一的历史,也会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说明】我在湖南大学“岳麓讲坛”的讲座《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诗经>?》在科学网上传后,《金融博览》的编辑张蕾女士请我给该杂志写一篇同一题目的短文作为卷首,字数定为一千五百。我原以为,所拟文章的内容很熟悉,又有湖南大学方面整理得很好的《讲座回顾》,一千多字的短文不算什么事,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在实际写作中,发现完全要重新结构。文章发表后,我给研究生们出一个小作业,比较一下这篇短文和湖南大学方面的《讲座回顾》,从文体的角度看二者有何异同。同学们都很快交上了卷子,且各有体会。我比较满意。所以如此,是因为研究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各种文体的写作都应该注意,并且通过写作练习尽量发现规律,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举一反三。
附:湖南大学岳麓讲坛公众号撰写的《讲座回顾》及我的在读研究生们的比较阅读
《讲座回顾》(略有删节)
2024年10月24日19时,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教授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文学院副院长刘舸教授主持。
01《诗经》的学史价值
讲座伊始,姚小鸥教授引用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对《诗经》的高度评价,着重强调其价值。顾颉刚先生曾断言,“《诗经》这一部书,可以算作中国所有的书籍中最有价值的。”姚小鸥教授随即带领同学们从以下两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论证这一观点:一是《诗经》作为现存古书具有最早且最为完整的特性,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二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亘古不变的经典地位,具有分析经典在社会各发展阶段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的价值。
02《诗经》经典特质的有效诠释
姚小鸥教授首先强调孔子与《诗经》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从孔子的重要地位出发,通过对经典细致的对比阅读得出孔子一定整理编订过《诗经》的结论,该结论为《诗经》的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借助《左传》中“赋诗言志”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揭示了春秋时期各国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的外交通例,关注《诗经》在当时社会场景下的多元应用,肯定其史学和文化价值。接着,姚小鸥教授从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目中提炼《诗经》的历史文化本质。他指出,《诗经》既具有政治教化功能,用以引导、维护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又具备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学价值,最终在“涵咏讽诵”中达成了诗歌审美与文化功能的完美融合。
通过对《左传》《孔子》《文心雕龙·宗经》等经典著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对比论述,姚小鸥教授为同学们清晰地阐明了《诗经》学史的典范意义,在“兴观群怨”的视角下系统回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这一核心问题。
03《诗经》的本体解读
在建立起对《诗经》学史价值的系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姚小鸥教授进一步强调了《诗经》本体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研究路径。姚小鸥教授指出,《诗经》研究不仅要关注学史、本体,还要在研究中注意结合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形态。
他以《关雎》篇中“雎鸠”这一兴象的释读作为切入点,从外在感观与内在意义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关雎》所体现出的周代贵族理想婚姻模式、礼乐规范与审美特质。姚小鸥教授首先论证了“雎鸠原来是天鹅”的观点,由此探讨《关雎》的比兴之义,即对天鹅所象征的爱情忠贞不渝性的发掘与高扬。用孔子的话来说,比兴之义的介入,使得诗篇的意境与形象达到了“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是先秦时期贵族社会最高的审美标准,这是《关雎》经典意义的根本所在。
此外,在讲解过程中,姚小鸥教授对“窈窕”“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意象内涵进行逐字解读,列举《郑笺》《毛诗正义》等传统文献研究对《关雎》一篇的主要错误认识,探讨文化理解偏差下的诗意曲解与疏离。通过对这些错误认识的分析,姚小鸥教授提醒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要注重对论据材料把握的精确度和论证的逻辑性,培养“无一字无来历”的严谨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04《诗经》文化载体的积极探索
接着,姚小鸥教授又联系《唐风·椒聊》《陈风·泽陂》《陈风·月出》等经典篇目,从兴象、联绵词等层面深入探讨西周与春秋主要诸侯国文化之传承嬗变,引导同学们从宏观角度把握《诗经》的文化内涵。他认为,这些篇目虽然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主题,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最典型的表现即它们共同蕴含的春秋时期“高大健美”的女性审美标准及文化表达。姚小鸥教授明确指出培养思维与表达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诗经》,从而启发同学们建立研究性思维。
讲座期间,姚小鸥教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讲解获得了多次掌声,幽默亲和的性格与不懈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在交流讨论环节,气氛热烈非凡。姚小鸥教授与同学们就《诗经》中的“健康美”“哀婉美”精神、草木情结、道德教化思想以及《毛诗序》对“文王之化”观点的传播与延伸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姚小鸥教授从个人研究经历出发,耐心为大家答疑解惑,进一步充实了讲座的内容,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与会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三位研究生的读后:
徐群同学(研三):
一、相同之处
讲座回顾和期刊卷首语两篇文稿表达内容相似,均回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这一重要问题。通过阅读,可对《诗经》的地位和价值、孔子与《诗经》的关系、《诗经》的艺术特征等有进一步了解,同时还能学习到将《诗经》本体、学史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
二、存异之处
1.叙述人称不一样
卷首语使用第一人称写作,能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拉进与读者的关系,读来更加亲近;讲座回顾则使用第三视角进行总结,更加客观真实。
2.文章结构不一样
讲座回顾一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对讲坛宗旨、讲座主讲人等基本信息进行介绍;第二,对讲座内容进行回顾;第三,以讲座的交流讨论环节收尾。它以整个讲座活动为主体,注意到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部分。在回顾讲座内容时,该文提炼讲座观点,并进行总结分类,通过小标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清晰明了,让读者一看便知重点和亮点所在。
而卷首语一文是一篇完整的学术文章,围绕着“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这一问题展开阐述,可对应讲座回顾一文的第二部分。文章开门见山的引出这一重要问题,然后层层递进,各段之间相互联系,过渡自然,具有逻辑性和学术性。
通过将两者进行比较,我对不同文体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有了认识,受益匪浅。
张辛同学(研二):
两篇文章均讨论了《诗经》的重要性和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诗经》。二者围绕《诗经》的重要性和阅读价值展开讨论,强调了《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的核心地位。
区别:
①内容深度和侧重点:
“讲座回顾”是对湖南大学岳麓讲坛的详细回顾,其中包含对《诗经》的深入分析和解读,以及老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它更侧重于学术性和研究性的内容,如《诗经》的学史价值、经典特质的有效诠释、本体解读和文化载体的积极探索。
“卷首语”则是一篇完整的学术文章,从“读书”到“读《诗经》”到“《诗经》的地位和文学价值”,其强调了《诗经》在文化和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阅读《诗经》来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②形式和结构:
“讲座回顾”以回顾的形式呈现,包含了讲座的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主持人和演讲者,以及讲座的具体内容和结构。
而卷首语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观点明确严谨,内容自由流畅,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诗经》的价值和重要性。
总的来说,“讲座回顾”侧重于学术研究和《诗经》文本的深入探讨,而“卷首语”则更侧重于普及《诗经》的文化意义,强调其在中华文化和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两者各有侧重,但共同强调了《诗经》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阅读价值。
通过二者的比较阅读,我认识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方式和严谨细致的表达方式,同时也领悟到老师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激励我以“见贤思齐”的态度,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
吴世超同学(研一):
通过两篇文本的比较阅读,我发现两个文本虽然内容是相似的,但是在叙述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
老师的这篇卷首文更注重写作整体的流畅性,从读书的重要性谈起,引出诗经的地位与价值,进一步谈到本文的主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紧接着又从诗经的本身特征来谈起,从政治教化和艺术特征两方面来说明要重视文本阅读的道理。最后以《关雎》篇为例展开论述,具体说明了诗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代礼乐文化的本质及其嬗变,读《诗经》能够对中华文明时期多元统一历史的加深认知的价值。
湖南大学的这一篇公众号推文则更加偏向于新闻稿的文体,不仅介绍了讲座的时间地点,也对讲座人做了介绍。其间对于讲座内容的叙述更加条理化,更加注重形式化有序号和图文配合展示,最后还对本次讲座主题的题外话“荆州战国楚墓竹简古乐谱”进行了补充,结构合理,有详有略。在结尾处总结了本次讲座的意义,升华了讲座的价值,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新闻稿
两篇文稿虽然叙述的事情本于一体,但是二者不同的文体却让同样的内容各有侧重,也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卷首文让人感受到文学的升华,读来言之有物,思维顺畅,有所收获。新闻稿则让我们对讲座事件有了全面的了解,如讲座时间,讲座人,参与者,讲座内容,其间的气氛等等,能够让人能够在脑海里还原本次事件的原貌,更加完整地叙述事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