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高鑫教授在校园中——龙晓农摄,2024年9月25日
今年,2024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9月25日的中传学者文库丛书发行仪式及座谈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座谈会上,我见到了一同与会的电视学院资深教授高鑫老师。高老师于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1978年考取陈荒煤先生的第一届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他于198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工作,直至退休。我1994年到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后,即闻知他的大名,知道他是广播电视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几次近距离接触,更感到他是一个善良、热诚、纯朴的人,是一个执著于艺术实践与学术探索的学者。
说高老师是一个善良、热诚、纯朴的人,出于我的亲身体验。二十多年前,有人向我咨询报考电视专业研究生的情况,我因之到高老师家中请教。高老师当时正在替北京电视台审评某栏目,看到我,马上放下工作,详细为我解答,还送给我两本参考资料。2003年,我被学校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得以到小汤山参加当年的学校秋季工作会议。高老师在会上听说我被聘为博士生导师,非常高兴,晚餐后,他和两位朋友一起陪我散步、聊天,长达一个多小时。其间,一再向我表达祝贺之意。我和高老师平常接触并不多,他对我的同情与理解,让我终生不忘。在座谈会上,看到他乘轮椅而来,我主动送他离会。上传照片系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的龙晓农馆长发来,不知道是哪一位热心校友的摄影作品。下面对照片稍作分析。
这张照片拍摄于校园西部,背景可分为三个层次。远景建筑是前几年新建的48号教学楼,中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原燃料化学工业部(后拆分为化工部与煤炭部)的老楼,近景是大约修建于七十年代末的七号学生宿舍楼。七号楼前,正对着镜头的是一棵我们学校标志性的白杨树(我们的校歌即名为《年青的白杨》,校友叶延滨作词,刘天礼作曲)。照片的这个背景显示了我们学校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
照片是摄影者抓拍的,富于动感。拍摄时,我们正行走在树荫下。一缕阳光恰恰照射到高老师的面部,将他沉稳、坚毅的面容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我则低头关注着高老师,因为树荫的关系,面部呈低调,加之高老师的浅色裤子和衬衣,与我们两人的深色上衣一起,使整个画面构成鲜明的色调对比。照片的构图与光线处理巧妙得当,不愧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友之作!
照片中,高老师的轮椅左右两侧各行走着一位女性。左侧着蓝灰色服装的一位,目光朝向高老师,她是学院派来,在校庆活动中照顾高老师的青年教师。右侧另一位身穿浅色风衣者,左臂挎电脑包、右肩背大包,可能是会议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偶然入镜的路人。她们出现的位置和情态,使画面的构图均衡而富于活力,还为读图者增加了情感内涵解析的材料。
这张照片,就构图的人物关系表达而言,主角无疑是高鑫老师,而我的形象则不太清晰,但它对我也具有重要意义。收到照片后,我曾转发给朋友,并加以如下说明:高鑫教授多年前曾经帮助过我,我不忘帮助过我的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