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朋友转给我一个网络信息截图,内容是“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评选结果与我有关的页面。
朋友转来的相关文件解释说:此次评选活动,旨在客观、科学衡量并表彰近十年来国内科研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力杰出的学者群体。
该文件又说:2024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需满足:近十年发文的作者总PCSI 位于初选作者范围的TOP1%(共有学者3万人,基线值为31.016);且近十年发表PCSI高于理论平均值(1.65)的论文不少于5篇以及近十年至少发表1篇学术精要高影响力论文。
进入以上名录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被评判为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当然是一种学术荣誉。我对它具有正面评价,因为相对客观公正。高兴之余,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结果并不能准确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站在学术史的高度,更不能以此作为评价学者学术贡献的主要依据。
在我们这个网络时代,可以看到,在各种评价体系中往往有人为因素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看不到本文所述评价结果受到明显的人为干涉。至于将来如何,就很难说了。
记得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份《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名录》。我入选其中,而且是全国仅有的同时在两个学科入选的三名学者之一(另外两名中,一位是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教授,另一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记不得名字了)。这个名录在《光明日报》刊载后,轰动一时。之后,据说刊物与有能力的学者纷纷争取这个评价体系的好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至于我们谈到的这个评价结果和各种其他评价的关系,特别是与学者本人和单位有实际利益关系的评价的关系,有机会可以谈一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