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何处是我们的西方极乐世界

已有 3369 次阅读 2015-3-2 15:16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b46a470102vhh6.html

何处是我们的西方极乐世界


王永晖

最近柴静报道的中国雾霾问题,想必更让诸多家长们下了更大的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将来出国留学,呆在国外那安详、成熟、又自然的环境里。

其实这种心情,早就镶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心里,西游记的唐三藏去西天烙印在很多人的心里,但是极乐世界终究不在有形的经文里面。

如何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能够靠佛教那种思路,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是自从引入佛教之后,佛教越倡,国运越落后。这里我不敢过多下断言,但至少搞教育的人,不能信佛教,信佛教搞不来教育,这是历史规律。

中国也有道家,本不是宗教,历史上有一帮道士们,不在那儿好好修炼,非要去学佛教也搞一个宗教出来,狗尾续貂,邯郸学步,难怪不倡。

我自己,之所以没有像年青时的好朋友那样出国,不是能力比他们差,也不是没有这个意愿,主要是心里头想的事多,有很多东西想自己琢磨出来,结果就忘了时间,忘了应付外界的变局,好在老天爷保佑,赏给大学老师这口饭吃,才有这份从容。

北京倒底是风水宝地,虽然有雾霾,但真正心静下来,于气息上恐怕还是会有很大的受益。我前两年曾经谋思过要不要调到外地高校去,遇着魏巍老师后,就基本上忘了这个想法,每周能见一次,这是多大的缘分,现在又有了书法老师,跟我同年龄,有那么多相同的理念和意趣。


我们小孩子为什么要学武术,要学书法呢?其实,这就是我给孩子们找的“西方极乐世界”,不仅仅是术,也是“道”。

孩子能不能入这个道,就要靠滴水穿石之功,要有那份安详,那份宽容,那份鼓励。我想想看,其实自己在这三位老师中做的是最差的,面对自己的孩子,其他家长的孩子,内心难免还是会计较“术”,计较“效率”,这不能说不对,但是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讲,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命运,成龙成凤,还得要靠他们自己,我们是在帮他们,不是在逼他们,所以不能“急”,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各安其福。

武术和书法,带给孩子们的效果,最终的教学目的,还是应该在于那份内心的充实,内心的财富。我并不是说孩子们将来就不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只是一个外在的表象,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并非完美的西方极乐世界。

北京长期居留工作的有些老外,就是更愿意呆在北京,而不愿意呆在美国,对于我来说倍感惊讶,但他们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悟。

这篇文章,终于还是动笔写出来,以求得家长们的共鸣,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们的是这个,我们的教学方法里面为此就藏着相应的设计。

比如书法教学,老师从来不批评孩子们这个字写的不好,那个不认真,这是通常小孩子学书法常会见到的教学现象,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老师所做的是,把好的字,用他专业的书法眼光选出来,是谓沙里淘金,所以,我们是选矿式教育,既是有法,书法有法,又是无法,无法预见矿藏在哪儿,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法无定法。

比如武术教学,魏老师从来不打骂孩子,而是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式的长辈,带给他们老北京人的韵味。有些武术老师觉得不打骂就很难进行传统武术教学,那是误解,一打骂,孩子紧张起来,肌肉(身心)就松不下来,就难归自然,怎么练中国道家风脉的传统武术呢?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还能乐呢,因为他修炼有成,内心富足,不是普通人。像《逝去的武林》这本非常有名的武术科普书,虽然作者徐浩峰妙笔生花,成为中国武术记录里面非常有影响有意义的一本书,但是就书中李仲轩老先生的照片来讲,就我感觉,还修不到颜回那个境界。李仲轩中年的面相还可以,魁梧挺拔气派,但是老年之后,落魄的境遇还是给他很深的打击,为什么做不到颜回那个境界呢,其原因恐怕也是因为丢了很多武术上的练习,恐怕是不怎么练了。

武术家或者武术爱好者,就得练到老,每天都坚持练习,自然就会与普通人有非常大的差别,不仅仅在于身体,也在于内心(书法亦如是)。

我们想教给孩子们的是,通过武术/书法,让孩子们将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命运来自内心的富足,外财还靠内财生。我们不是非要像颜回那样居陋巷,那样也做作了,人生境遇婉转,谁能说没有坎,谁能说自己的内心不会出现魔障,有武术保着,有书法保着,就可以为孩子们寻到那一份福气。

老师保着,有没有老师的作用有多重要,也往往是普通中国家长们所认识不足的地方,毕竟他们也都是中国现在这种教育体系弄出来的,大多没见过什么世面(我的意思是在学问方面)。

种种如此,但更关键的是,孩子们愿意被武术保着,愿意被书法保着,而不是我们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这就需要突破“术”的层次,不能被技术性的一城一池所困扰,而更要有大局观,怎么能做到我们最终的目的,才是需要我们所时时牢记的。

我反思自己这方面所作,真是比下有余,比上不足,是为记,与家长们共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871279.html

上一篇:猜想与实践:好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包容顽童
下一篇:幼小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每天练一点”符合大脑发育规律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2 文克玲 胡努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