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什么样的教育是错误的:评注李邦河院士的初等教育观点

已有 4608 次阅读 2012-9-9 19:03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考, 英语, 教育, 奥数



什么样的教育是错误的:评注李邦河院士的初等教育观点

王永晖

什么样的教育是错误的?

我的文档《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致力于幼小教育的改革策划,前两个部分已经写定,并将全部内容都发布在博客置顶栏中了。这两个部分,采取的都是建设性的态度,希望提出操作性的手法,不是去光批评,而是去建设。

知道什么正确的,自然就容易知道哪些是错误的了。

所以,我跟一些当前教育改革者的态度是不同的,他们全是批判,但批判之后,倒底什么是正确的,他们自己也拿不出来真料,究其根本,还是学问不够。

比如,批奥数是“黄赌毒”,我不知道这样的老师,在数学上,乃至语文文法上,倒底修养何在,这么说话的人,学问之低可以想见,中国出现这样的文科学者,可谓是斯文扫尽。

光是批判,没有建设,其实是乱民之心,把老百姓的心都搞乱了,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稍微有点能力的,也只好留学或移民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话题,没有能力谈了)。

我有了文档中前面两个部分做底,感觉现在可以在未来的第三个部分,开始用批判性、批评性的眼光来看待和评述教育现象了,一方面原因是,正的东西已经在前两个部分立起了框架,另一个方面是,批判也只是一个引子,批判之后,还是要告诉老百姓什么是正确的。

所以,后面会有一系列的文章,都是使用一个大标题,“什么样的教育是错误的”。 前一阵,科学时报组织了奥数系列报道,我特别欣赏最后出现的李邦河院士的观点,因而问他要来了相关文档,其中一个已经在网上能找到,另外一个政协提案,很奇怪用百度和谷歌都搜索不出来,政协提案本来就应该公布于众(这应该是政协的责任吧)。


李邦河: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823号提案(中小学减负,责在教育部)

下面打阅读线或打括号的,都是李邦河文章中的原句。

-----------------------李邦河对教育的认识-------------------------------------

 

成才的时间律

 

玩于学前

 

立壮志于十五

 

识真才于三十

 

知大师于四十

创新者的特征

 

会提出问题

 

会自学


-------------------------------------------------------------------------------------------------

这就是老马识途的经验,我们非常需要这种重量级的认识,作为我们教育实践的地基,我为什么把书写出来之后,不急于出版呢,就是认识到,必须顶层的科学家们,来确定教育的地基,来判断和纠正我文档中的对错,这是普通的中小学老师/家长无法做到的事。

我们有了这个地基,确认这个地基是正确的,然后再往上面盖东西,这样的路数才对,芬兰教育改革得到了很好的果实,据报道,他们是这样回顾的,大概意思是,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1970年代开始改革时,有了一个正确的梦想。

这就是地基的作用,地基是否正确,必须我们国家最高阶的科学家说了准,争议清楚,否则,谁有那么大的学问,可以为这样重要的事做备书。

上面的引用是我专门摘出来的,弄在幻灯片上准备给下周上课的同学们看看,他们大多数应该是未来的中小学老师。细节请到李老师的原文链接中去看。

成才时间律的后面两句,是针对栋梁人才来说的,『识真才于三十,知大师于四十』,是符合现代科学尤其是数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的,国外的相应奖项,如Fields奖,Ramanujan奖,欧洲数学会奖,也都是按这个大致的年龄阶段授奖的,虽然不可能说百分之百的准确,但非常有统计意义,的确很对。

至于创新人才的特征,提问和自学,这是很多数学家的共识,王元院士也不止一次跟我们谈到自学的作用,这方面有专门的访谈可读,入门须引路,功夫法自修。我自己在这方面提出两大原则,看来是符合这些高阶数学家们的共识的:

1. 对数学的集中注意力,以此基础最终发展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 对数学的敏感度,即知道哪里不懂的能力,以此基础最终发展成坚韧的探索精神。

这里我要评注一下的是成才时间律的前面两句,『玩于学前,立壮志于十五』,意思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不够精确。孩子们不仅仅要在上小学之前好好的玩,就是上了小学之后,小学低年级阶段,即小学一、二、三、四年级,也应该好好的玩,才对。

我们的小学校园里,根本就没有相应的配置,连个沙坑都没有,甚至很多幼儿园也没有。现在我们想让孩子们上小学之前和之后都好好玩,甚至主要是玩,这是不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想呢。

立壮志于十五,我也以为在时间轴上不够精确,或者,李老师的意思可能跟我理解的不一样,也许他指的只是,孩子懂得要好好学习,愿意自主学习了,不过即使是这个意思,那十五就稍有点晚了,现在的孩子都发育得快,十岁或十二岁,按理就应该知道要好好学习了。

另外一个,就是真正立志的意思了,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想要立志,时间就不可能太早到十五岁了,因为志是有内容和内涵的,不能空立志,不能说我要当科学家,但是对科学是什么,一点都不了解,那就不算真正的立志了。

所以,可能年青人真正立志,还是要到二十岁左右,大学低年级阶段(乃至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同学们去立志,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向。

关于李邦河先生“大力减负”的其他文字,如『 禁考大纲外的题』,小升初不能考奥数题,我们前面的博文曾经评注过了,恐怕还是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把大纲弄得再合理和细致些,目前的大纲,估计是很难完成李邦河先生的想法的。

关于文章中另外一个提法『大砍英语,建议英语课从高中开始,我是非常不同意的,道理很简单,我就非常注意我自己儿子的英语,参看我在这方面的努力(豆瓣教育记录贴),以己推人,别人家的孩子,哪怕是农村穷人家的孩子,也应该赋予同样的权力,如果大砍英语,对我儿子的影响可能并不大,该学还是得学,但是农村孩子在当前教育格局下恐怕就更受很大影响了。

这种棋招,利弊倒底有多少,真是需要慎重考量。上学期有个院士来我系演讲,其中讨论阶段有个观点跟李邦河先生是相似的,也是要砍英语,但是他的理由有点太牵强了,就是英语没用,对中国大多数成年人没用。

要是这个观点的话,数学就更没用,更值得砍了,相比于英语,恐怕数学对中国大多数成年人更没用,基础教育不是这样去理解的,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为什么要学英语,教学架构为什么要这样定,这些学科为什么重要,我的文档中专门有一篇进行了讨论“9.3 教学结构的一种理解模式与课程时间表

现在大家都在说,发展国际性人才,走国际化道路,以前的年代是大家英语都不好,所以也没多大关系,但是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英语好的孩子越来越多,农村孩子如果再因为体制原因,到高中才学英语,恐怕对他们将来的成长之路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最简单的一件,他的阅读面会小很多,只能看国内中文的材料,不可能把看英语材料当作平常事来做,我的首师大学生们,他们跟北大清华的学生,确实是有差距的,其中一点就是,很多人怕英语,在当今网络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不敢去国外数学系网站阅读材料。

1. 大大减低中小学学习内容难度(目前的难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制定大纲,规定只学最基础的,把专业的放到大学,使城里人学得轻松,农村的中小学也能教好学好,增加高考录取率。』

这个是李邦河老师在政协提案的第一个要点,只学最基础的,确实符合我心目中的教育规律(参见如何在公立学校教授小学数学)。

其实,据我问询的局部了解,现在的高考,难度已经有很大下降,有些东西在高中确实没学,已经让大学老师很是头疼。

现在好像有个局势,小学生需要学奥数,但是高中生反而不用学奥数,而是把中等难度的题练熟,主要考的是熟练度。

小学阶段,最应该是这样的教学原则,只学最基础的,但是,就我看到的小学数学教材来说,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原则,我们国家的教育,如果连教材这一级都有原则性问题,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一会儿回头再说这件事吧。

初中是写作才能开始显露的三年,要争取在高中前打好国语的基础

这确实是人才成长的规律,所以专门摘出。

好了,现在我借着李邦河老师的气场,接着阐述一些自己的想法吧。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幼小教育阶段仍然玩好呢?

我的一个想法是,打通幼小教育阶段,即3岁--10岁,让3岁--10岁的孩子,就在一个混龄班里玩,这样去做到以玩为主,兼顾学习。

蒙特梭利型幼儿园已经这样做了,不过它们的混龄跨度只在3岁--6岁,而我的设想,则直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包含一、二、三、四年级。

我会在以后,再进一步详述这种做法的道理,其实也就是让孩子多玩一些,而且是,不仅仅跟同龄孩子玩,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跟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

根据我的人生经历,这样做很有意义,价值大,才会去思考怎么样去实现。

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混龄班的孩子们出来后,在学业上能比得过公立学校,乃至重点公立小学的优秀学生么。

我加了好几个限定词,这就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博弈困境,在博弈局面下,没有家长能够主动去给孩子减负,除非,减负后的孩子,在学业上反而比不减负的孩子学得好,那自然家长们就知道了。

所以,减负是说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但要破当前教育迷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减负之后,学业反而更好,这就得靠教育家了。

我刚开始感悟到混龄班的重要性时,对做到这一点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是,如果我们回归到幼小教育,回归到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如果我们将幼小教育的目标,限定在:听说读写算,具体说来,就是:

1. 英语的听说能力,大量利用多媒体。
2. 汉语的读写能力,阅读和书法搞好,这里的“写”更偏于指书法,而弱于写作之义。
3. 数学的四则运算,准、快、熟。

那么,混龄班的教学难度就大大降低,孩子们在小学四年级结束之时,能达到这个程度,就绝对可以胜过公立小学的同学们了,公立小学的同学们,也不是人人能把字写好的,好像是大多数不能,所以,真是最基本的东西,并不见得就在公立小学中真正贯彻好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很多教学材料可以进行简化,现在的教学课本,其实是浪费孩子的时间,混龄班不用那样的课本,照样可以学得更好。

我的这个设想,还暗含一个设计,就是砍掉小学五、六年级,直接归到中学,小学实行7年制,中学也实行7年制,3岁的孩子,正步走17岁就可上大学。

与其我们老是呼吁“小升初”的种种不是,还不如直接就把小学五、六年级砍掉,砍掉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回归到在小学阶段只考最基本的。

教学都是有教学规律的,想要逼着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把奥数题做会,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事想逼也是逼不来的,很多孩子真正能弄懂奥数题,还是得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现在,如果我们直接把小学高年级阶段砍掉,这样,小学低年级阶段就不用向它们看齐了,而是可以更加接地气,更长时间地去持续童心了。

中国做事,都是只能小范围试验,试验成功之后才可能大范围推广,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不容易之处,你这个小范围减负了,大环境还是那样,结果你的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学校,那去怪谁呢。

国外一些小国家,船小好掉头,像芬兰,就不准在小学阶段进行分数考试,这种举国体制,我们这个大国家反而做不来。

所以,我们的中国教育改革者,就面临更高的挑战,就是不仅仅要让孩子玩好,而且要让这些玩好的同学们,在不是太远的将来,即,小学结束之时,就可以胜过那些家长和商业培训机构双重辅导下的孩子。

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没底,我跟李邦河院士一样相信,小时候玩好的孩子,将来总有一天会胜过那些死读书的,我相信,只要我愿意投入,我是有本事让我儿子和他的朋友们,在高考阶段就能达到这个目标的。

但是,要说到小学结束之时,我还真没底,如果加个约束条件,只考最基本的,感觉就有底多了。

现在就我了解的一些民间教育学校,做了很有意义的教育改革先锋,不过也只是能做到,玩是让学生玩好了,但是学生的学业却不行,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没有特别好的老师,一个老师,光是让学生玩好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好老师,这一点,那个在美国制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老师就是这么认为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610879.html

上一篇:凡人不可成圣--这是教育界的运行规律
下一篇:什么样的教育是错误的:椅子篇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1 徐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