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如何在公立学校教授小学数学 精选

已有 9631 次阅读 2011-12-25 01:38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学数学, 百格计算, 逻辑狗, 口算

如何在公立学校教授小学数学

王永晖

声明:本文不建立在任何足够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因而,读者应该把文中所谈,当作猜想,有一定的理性基础,但立论有待验证。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这一学期下来,还行。这些事,我都记录在豆瓣小组了,此处就不多谈了。



说实话,我无法知道儿子的小学数学课是怎么上的,因为他的学校,学生人数众多,一个不大的校园里面,有1600个学生,导致不可能让家长参与和了解教学过程。

我只能看到儿子的数学教材和作业,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新课标。我对这些也没有任何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深入分析,大家可以传些资料给我。

现在,我说说我的想法,公立学校,因为它的运作特征,最明智的做法是且应该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就是“保基本”,为什么呢?

高阶教学方法,虽然很好,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承受,有可能在高阶教学方法下,聪明的学生会学得更好,有些学生反而会更差。

注意,当然这是我的一个猜想,我曾经在豆瓣小组上表达过,有一位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年轻女老师,立刻就表示反对,但是,她的反对只是表达的个人情绪/政治立场,虽然她也是名校出身的博士,但是,没有数据的反对,不叫科学思维。

我们(数学界/科学界),提出一个猜想,只需要基于一定程度的理性或实验即可,而要证明这个猜想对,或证明它不对,就不是靠一句话,一句政治口号就能完成的,最起码,得有点必要的数据吧,这位名校博士,至少应该有这样的学术素养的。

我的这个猜想,也就导致我的这个认识,公立小学的数学教育,应该是“保基本”,从教学目标上是这样,从教学方法上,也大致接近此则。

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从小学教师的实践上看,我们那个年代的,还有我儿子这个年代的,其中都蕴含着这个抉择的痕迹,难道不是吗。

这就是教育规律,非教师人力所能更改,想改,那就得靠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目前的小学教课书,不见得有80年代的好,这个观点,是我的同事方运加也跟我说的,再次声明,我没有深入研究,不能把这些观点当作定论,但方运加是专门研究这些个数学教育的,他的话,有深度。

何以哉,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课书,表面上看,花哨多了,不仅仅有基本的算术,还有好多图画,根据图画,要把相应的算术含义列出来,按我们那个年代的说法,这就叫“应用题”,我们那个年代好像是在三年级才开始接触“应用题”的,按这样子来,现在的小学生是在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应用题了。

这些图画应用题,实际上还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孩子们有可能会算术,但却弄错这些图画应用题,大人如果不仔细,不了解这种图画题的出题规则,都有可能弄错,更何况孩子。

另外来说,这些图画应用题,是否就真正反映出了数学的内在思想呢?它的设计,是否做到了精巧呢?

其实不见得,我买了“逻辑狗”,就是以图画题为载体,是德国出的,现在有汉语版了,已经引进中国好几年了,我觉得,“逻辑狗”上面的数学题,出题构思,比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真是要好多了,而且,不容易让人产生那种摸不着头脑的误判。

即使如此,我们家虽然买了“逻辑狗”,但也没有真正让孩子多做,原因一是,每天家庭作业要做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只能让儿子花在户外活动和自由自主活动上,现在连亲子阅读都做得少多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现在还是不想过多地催发儿子的理性,不想让他的能量全都跑到大脑去,这是根据他的实际身心发展而判断出的,如果一个孩子够壮实,够天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目前主要做的,还是“百格计算”,相当于传统的“九九表”的变形,网上一搜就能查到它的方法,此处不多说了。

所以,若是依我之见,公立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把那些花哨的图画应用题拿掉,不是说不能用图画,数形结合本来就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但是别做的花哨啊,就把基本的算术练会,练好,不就成了吗。

公立小学,大量地使用了小红花制度,刚开学作业和考试都还不多,但现在已经鲜明地感觉到应试教育的味道了。

我也不是说就要反对考试,关键是怎么考,就考那些简单的口算题,不行么,现在弄教育改革,结果小学一年级上来一大堆的应用题,孩子搞不清题意,就是错。

那么,在现阶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具有搞清楚应用题题义的能力呢?

哪位教育专家能给站出来说说?

我很想知道,编这套教材的教育专家是哪些老师,很想跟他们座谈一下,他们编这套教材的原则是什么,技巧是什么。

我们那一代的教育原则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训练。

那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花哨图画题,教材上和考卷上,了解应用题题义的能力,是否可以归于“双基”呢?这些编者,能否讲出个道理来。

注意,我的态度是,我不是一上来就说这样做不对,因为我自己也没研究多深入,不敢说这个话,但是,编者们,能否把你们的道理,讲给我们大家听呢?

确定“双基”为原则,正是符合公立小学的教学规律,就是我认识到的那个猜想,从而导致的自然抉择就是“保基本”。

所以,如何在公立小学教授小学数学呢?就教基本的算术呗!

其他的东西,不管是用图画表示数学,还是用故事讲述数学,这些其实都是属于高阶教学方法和目的,可以有,份量绝对是要少的,现在好像有点搞反了。

就那么点东西,学了半天,这也没什么,让孩子慢慢成长呗,可是,过多地使用这些图画应用题,孩子们老堵在那儿出不来,其实是阻碍了孩子的求学速度,也影响了孩子在“双基”上的练习时间。

首师大有位硕士生,在研究“Moore 教学法”,这是真东西,属于那种基本手段范畴却又能兼至高阶目标的教学法,将来她写好后,可以转载给大家看看,Paul Halmos的传记《我要做数学家》里,其实有描述。

那么,一节小学数学课,主要时间似乎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A1. 算术示范和讲解

A2. 算术练习

然后,在其段落间,穿插点图画应用题,主要目的是给孩子换个口味,活跃一下教学气氛:

B1. 难度不要高,题意不要容易出现歧义。

B2. 应用题本身,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其意义不一定要指向智慧,一个题是应该有“意义”的,看起来“真实”的,这个意义,可以放在生活上,哲理上。

总之,不要因为数学应用题脱离真实,反而“愚弄”了孩子,大学生出这种题,其实犯忌还不算多大,但让小孩子处于这种氛围,要命啊。

比如说,儿子的教材和考卷上就有,树上原来有12只鸟,现在有7只鸟,把对应的算式写出来,应为

12-5=7

如果写12-7=5,那就是错的,因为剩下来在树上的是7只鸟。何以见得,等号右边就不能表示飞走的鸟呢,这不把人弄蠢了么,你不就画了两幅画么,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啊,我们姑且承认这种规则吧,让小孩子记住。但是,这种鸟题情况,有可能在真实中发生吗,它跟“真实”,有什么关系,编教材的人,这样的题有多大的意义,能跟我们讲讲吗。

我们幼小教育,最重要的之一是,让孩子看到“真实”,尽量地生活在“真实”之中。

我们很多题目,都可以从真实中来,当然,数学不仅仅是实际世界,有它的创意,这种创意本身,其实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理性世界中的真实。

比如,我儿子就自创了这样一道题:

2+2=4
4+4=8
8+8=16
16+16=32
32+32=64
64+64=128
128+128=??? 做到这儿,算不出来了。

这道题,虽然我们不容易找出幼儿实际世界中的“真实”,来对应,但很明显,我们能感受到那种理性世界中的“真实”,或曰“美”。

关键的是,这是孩子自发产生的。

当然,这个题,本身的算术是基本的,但是意义是高阶的(相当于发现了指数阶增长方式),儿子的这些表现,在我看来,绝对就是教育界所说的“创造性人才”,但是,他能在目前的教育系统里,获得足够的“双基”支持吗,或者说,现在搞那么些花哨的,能够有助于而不是伤害到他的“创造本性”吗。

我们应该确定,我们对公立教育系统的期望和指望,就是“双基”,至于高阶的,公立学校就这么个体制,就不要勉为其难地上马了,最后是不是会搞成个四不像,或者,反而把聪明的孩子教笨了。

儿子还有一道图画应用题,有三杯水,多少是不一样的,然后拿三块糖,大小是一样的放进去,问哪一杯最甜。

考卷的正确答案自然是,水最少的那杯最甜。

儿子说,这个答案不对,(惊讶吧),有可能是另外一杯中等水的最甜,他有他的道理,我不是能完全听懂。但我自己一想,也对啊,这才是真实的物理,图画上,杯子画的很小,糖块画的很大,那么很容易就达到饱和甜度,只要达到饱和甜度,大家都一样甜了。

我只能跟儿子解释,出题人可能没有想到他说的那种复杂情况,我们以后就按出题人设想的那种表面情况来答吧,儿子欣然而释。

孩子看到“真实”的能力,是成年人想象不到的。

智慧如果被蒙蔽,它还有可能再正常生长吗?

请问出题的学者,你们估计到了这个情况吗。我们进行的教育,不应该是“愚化”教育,应该充分地估计到儿童的智力。

既然如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更精心一些,把教材和试卷做得更费心一些。当然,防不胜防,只要你想着出这种“花哨”题目,就总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标准答案成为愚人笑料。与其如此,咱们在卷面考试的时候,能不能干脆就不出“花哨”呢。

那些“花哨”题目,可以放到教学花絮里,穿插一下就可以了吗,没必要什么都去考试吧,这样一来,即使有像我儿子那样的回答,老师也可以当堂解释,正好作为一个教学亮点。

卷面考试,咱们就“保基本”,搞“双基”,你这样的撒糖题,出题的大人可能洋洋自得,被我儿子戳穿,能算作双基吗。

什么要考,什么可以不考,有人研究吗?

脱离真实的“花哨”,我认为不具有教学意义。那些容易产生歧义,使得孩子误判的“题目”,其实是浪费了孩子的时间,阻碍了孩子的真实学习进度。

我自己是看孩子小,所以一直没有真正动手去教他数学,目前只是准备把心思放在书法和武术上,所以本文所谈,都缺乏深入的实践,仅仅是理性推演和理念预设。

儿子马上就7岁了,我仍然不打算在数学上多教他,德国编的“逻辑狗”,确实很好,我把幼儿阶段的全套,前几年就买了,最近又买了小学一年级的,但还是考虑近阶段不引导他去做,打算等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再引导他玩,那时候再开始正二八经地练练理性推理能力。

公立学校和其教材,应该确定它的能力范围,就是“双基”,那么,高阶教学方法,和高阶教学目标,又将如何操办。

如果没有看过我博文的人,可能不知道我所指的“高阶教学方式”是什么,其中一个,我儿子现在天天回家自发去做,乐此不疲的,就是自己去编课本,但是因为现在考试的影响,他也开始编考卷了,真是应试教育之风,一戳到底啊。

这种“高阶教学方式”,就没有办法在公立学校的课堂上展开,因为,据我之见,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适应这种方法,你要逼着全班孩子都这么做,时间花出去后,有些孩子可能成绩会比以前要差,在我看来,华德福教育,在它90年来的实践情况,正是验证了我这个猜想。

华德福教育,强调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自制课本),很多都属于高阶教学方法,要让这些教学方法有效,必须挑选合适的学生受众,这是大前提,现实中如果做不到,会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成绩。

这些高阶教学方法,公立学校的学生们,可以回到家由父母操办,这才应该是“作业”的真正主要内容,把时间主要花在这个上面才对。

别搞重复性劳动,作业跟课堂重复,无趣啊,这种无趣,有多大意义?不是说不能重复,但怎样的重复才更符合教育规律,咱们国家师范院校的教育系的那么多教授们,有研究“怎么布置作业”的吗。

然后我们再畅想一下高阶教学目标,现在小学课本是把这些图画应用题掺进来了,我们可以不理它,不逼孩子,就得低分,坚持做我们的百格计算就是了。

但是,到了小学三年级之后,高阶教学目标就是所谓的“奥数”,这个不理,恐怕是不行的,怎么做呢?当然,这里就不再谈公立学校了,而只谈如果想做,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学而思”教育培训公司在北京很强大,我们系不少研究生加盟,3个小时最低250元,绩效工资最高能至500元以上,它们的流程是,专门有备课组,备下的课,给真正的授课教师采用,相当于流程化,工业化了。

我并不反对这种流程工业化,我反对的是另一条,3小时高强度授课,让孩子们囫囵吞枣,伤害的是他们的数学敏感度,这个可要命了。我现在教的大一学生,好几个都参加过奥数,甚至还有拿全国奖项进冬令营的,但是,他们在大学一年级发现,自己学起高代、数分来,并不比其他人强多少,甚至现在的表现是还差点。

这不应该啊!怎么能有这种事呢!你的数学感悟力,如果真正高的话,应该是始终比别人强才对。难道是说,你的数学敏感度,真的因为这种奥数培训,反而被损伤了么。

学而思这种机制,是根本无法采用“Moore教学法”的,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去那儿学,我不觉得是上策,当然,普通人是没办法了,但我们数学系的老师,若是也这么干,自己就是数学家,把孩子还往那儿送,是不是有点。。

如果让我们构思一个高阶数学教育体系,不一定要称它是“奥数”,做的也不一定非得是“奥数”题,能不能这样设想呢。

采用一个矩阵方格结构,每个方格,算是一个教学单元,按列来看,每一列的方格是同一个主题,由浅入深,或者说,由低到高,而每一行,则是同阶水准,但却又属于不同主题。

这样,学习策略就相当于在方格上行走,可以横着走,也可以竖着走,按列纵深地往上走,但走到学生能力极限后,就往水平方向走,这样的好处是,轨迹既清晰,又自由。

这学期,本来有个硕士生在研究小学奥数,但她能力所限没能搞下去,我还没开始指导她呢,自己就放弃了。她的感觉是,奥数题不像正规教材那样系统,确实如此,这实际上是奥数发展的一个特点,也是局限所在。

一个人如果足够聪明,把做奥数题的时间,用来学那些正二八经的数学科目,恐怕能更早地成为数学家。

奥数题的特点就是如此,不是按学科成系统的,有点主题探索的味道,是否该让儿子将来深入,这个我心里没谱,但接触肯定是要接触的,就是不能确定深入到多大程度。

是否有可能,形成这种矩阵方格结构,把题目按照矩阵结构归类清楚,好操作,路径多,值得以后再深思。

我认识的一位智慧家长,他女儿在匈牙利上了六年小学,完全靠家长初期引导,最后是自学完中国的那套小学奥数教材,获得了匈牙利的奥数奖项---波利亚奖。这位家长的观点是,孩子学奥数前,应该先系统地把小学课程都学完一遍,然后再开始做奥数题,可能现实中他也不完全是这么做的,但是这种想法有道理,相当于在这个矩阵结构上水平扫描,然后再按主题纵深,也是走法之一,但应该不是唯一,先纵深再水平的走法,如果孩子能走,也可以啊。


附注1. 我们的教学观点是,别拿孩子当傻瓜,他就能成长起来。有些家长和教师,包括这里说到的教材和考卷中的某些元素,无形中就有这么做的,这么给孩子暗示的,暗示你就是个傻瓜,你必须是个傻瓜。

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只能靠今后的实践,但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对今后自家教育方向的一个提醒。

附注2. 公立小学的教学,是围绕考试的,那大家就应该研究“考试”,这没什么好说的,别羞羞答答。如果我这篇文章的思想成立的话,公立学校考什么,就考最基本的。

什么叫最基本,就是我在文档中表达的,教育是一个减法的过程,那些减法之后,减之又减最后留下的东西,就是最基本的。

比如说数学,我们这样减下来,最基本的就是“九九表”了,口算心算,这个你总是不能再减下来吧,我们考试就考这个。

考这个还有个好处,就是真的能让家长,心服口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人心服口服,对不。你弄那些花哨题,孩子做不出来,不是因为不会算术,是因为不了解题意,这就不能让家长心服口服。

现在,我们就考最基本的,孩子考的不好,那就是真不好,家长心服口服,就得想着法子把孩子促进上去,这是中华民族的强项,这个大方向是对的。

需要补充的是,只考最基本的,并不意味着教学就只弄最基本的那么枯燥,因为基本的东西,也能玩出花样,这才是反映出真正的学养。退一步来说,花哨的东西,也可以作为教学花絮,调节一下气氛,别弄地太严肃,反而南辕北辙了。

总结言之,我这篇文档,很可能跟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自觉更符合实际,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一些思潮和做法,人家有人家的实际,你把人家教材的表面东西拿来,巧不巧还不用说,但在配套制度上是否适合,首先就是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公立学校的定位上,就是保基本,对师资进步的要求,也就不会那么花哨了,也就真地可以踏下心来,做些实事了,这些教师的努力,用在最基本的地方上,是会让家长们乃至科学家们,更为信服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教育是一个减法的过程,至简之处,即是众人所归之处,到了这个地步,谁也不能说你做的不对。

本文说不定是对这个问题的基础性解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521748.html

上一篇:书法之道:心灵的成长
下一篇:本科生研讲班的好处
收藏 IP: 123.120.153.*| 热度|

12 武夷山 朱志敏 丁甜 王耀 李欣海 孔维文 王春艳 丁邦平 张骥 朱云霞 zjywfwm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