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参观夏威夷珍珠港,感悟钱学森之问

已有 4332 次阅读 2018-2-5 16:20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参观夏威夷珍珠港,感悟钱学森之问


王永晖


今天参观了夏威夷珍珠港。以前对于这些日本侵略事实都是了解的,身临其境之后,才有更深的感悟。


以前觉得小鬼子太疯狂,自掘坟墓。今天看到美国珍珠港纪念馆里面的各种实物,以及相关纪录短片,不由得感悟到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巨大的冒险精神、胆量,技术储备和执行能力,怪不得日本这个民族,能够出那么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单兵深入。这在军事上容易导致最终的失败,但是在学术上,却往往能够流芳千古。日本在我们民国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第一批的世界级数学家(高木贞治),更不用说二战之后涌现出来的更多世界顶级数学家、科学家。


钱学森之问,说的是中国建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产生不出一个世界顶级数学家、科学家,小突破是不够的,要真正产生基础性的突破的那种。


参观珍珠港时,第一次真正见到了零式战斗机,之前阅读过关于它的不少科普文章。日本敢于攻击夏威夷,是有背后的工业力量,设计力量做后盾,不光是傻大胆,但胆子确实有点太大了。


我们中国人的性格,跟日本人决然不同,我们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谋略过人,绝对不会犯这种战略级的错误的。日本人技术进步卓越,胆量过人,但最终是失败了,不过,接触了珍珠港的实物,看了美国观点编辑下的纪录短片,他们的胆量,他们在技术进步上的能力,还是大大地触动到我,不禁想到,科研方面,他们是不是也因为有这样的气魄,从而使得其不断产生出我们现今所熟知的那些伟大数学家/科学家。


日本人在战略方面的缺陷,当然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方面过于疯狂,一方面在征服中国的时候,又搞很虚伪的伪满洲国,伪南京政府,不真正统治在自己的名义下。任何一个虚伪的领导,都无法真正获得政权,无人真正归心。我认为,这是日本人的另一个战略级失误。


好在世无完人,我们中国人因此不必统治在日本人之下,使得中华民族的延续,不再类似元、清两朝受到过于巨大的破坏和折损。


我因为这几年接触教育,不禁经常去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把孩子们培养好,就是为了送他们出国么?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光以利诱海外学者归国,而是要真的搞清楚高等级人才的心理,自己本土培养出来的高等级人才,送出去之后,成名成家之后,怎样才会出现归国的衷心。


从我们中华的风俗习惯来看,不容易产生冒险的心理,更多是求实利的心态,首先就很难产生出钱学森所期望的那种顶级科学家。


就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应该寄希望于家长群体,就目前中国家长们的心态来说,这种心态的土壤上,估计是成长不出那种世界顶级科学家的,不敢单兵突破,不敢冒险,不敢尊重孩子的个性,为此去承受局部阶段的竞争力不足。


为此破局,真的是要靠国家,国家具有高出家长群体的视野和能力,国家应该出手真正的精英教育,全国一百个学堂,每个学堂一个年级100人,这一万个人里面,有望出大师的。


就家长而言,任何一个家长再注重教育,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大学教授,更别说大师级科学家了,但是,国家不然,修身齐家,跟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后者靠的是概率统计,统计规律之下,是一定能出人才(乃至大师)的,就是不知道是哪一个而已,科学家不是搞算命的,教育家们也不是,意思就在这里。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出大师级科学家;这些孩子们在将来成为大师级科学家之后,可以归国,可以真正为国家所用,而不是为他国做嫁衣,甚至成为本国政权的反对力量。那样的话,国家肯定不愿意干精英教育啊,弄精英教育,结果弄出反对自己政体的未来力量,换谁都不愿意干。


这两个问题,也许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细节的技术性问题就不多说了,已经在我的博客上成文,从各个角度谈了很多,将来会结集整理成书,并希望能够最终成事于建校。


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个性!


这种个性,不是当今网络上年青人那种攻击性,一言不合就发起疯狂辱骂/过激反应的那种,有些人其实还是得到了博士学位也那样,真是有知识没文化(我们的武术老师魏巍原话,江湖中人都看不起这种博士)。


尊重个性,尊重男孩子们的冒险精神,搏杀精神,同时再加上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中华民族也许就能走在真正崛起的路上了。


疯狂是要不得的,会让事情终遇南墙,光有技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见型战略,是不行的。但是,缺乏胆气,也因此缺乏对技术(而非考试成绩)的追求精神,更是连事都做不起来,后者可能是我们当前所更常见的。


我们把孩子培养成有个性的人,并不意味着毫无规矩,而是要保持着最基本、最简化之后的理性之规。每年一万个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出大师级科学家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大家可以参见匈牙利伟大科学家群体的故事,那么小的国家人口都能有此产出,其实,每年一万个学生的规模,足矣。


国家在精英教育方面,其实力量未必能够深入到每个角落,与其如此,不如设立国家精英教育办公室,下辖一百所学堂,把这一百所学堂真正管好,把每年一万个学生的教育做好,树立起标兵作用,以实例给家长们信仰。


我们听说过一个讲法,叫做“王不见王”。普通等级的优秀人才,即2%-5%级别的,只要我们中国产出的足够多,美国根本吸收不下来的。但是,大师级科学家,一个领域,比如数学,可能一个世代(20-40年)也就那么十来个,如果对大师的定义更加严格可以更是少到不足一手之五指,人数极少,美国绝对是可以吸收,并且非常想吸收下来的。


我们凭什么希望,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国外/国内成为大师级科学家后,愿意归国/安心服务?


恐怕不能光是期望将来中国强大了,富强了,自然地具有吸引力,这是对的,但是不能光靠这一个法子。我们把孩子们培养成有性格的人,有那股傲气、傲骨,有那种王者之风,必然会产生“王不见王”的心理现象,至于此,那么美国也容纳不下这些人。


当年的华罗庚,钱学森即如是!


华罗庚回国之后,陈省身当初就不回国了(记得传记上看到过,此处省略不查了),这就是“王不见王”的道理,当时的平台也有点小了,国外的顶级华人也少,无法在国外产生“王不见王”的效应。


后来华先生去世,陈省身方才回国动大手笔,建设了南开数学所,陈省身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改变不了中国数学界,改变一个南开就行了,陈先生自言只是罗汉级别的,看来并非虚言。


中华文化,应该重回王者之风,一代更比一代强!


国家政权,要有这样的自信力,有这样的包容精神,比家长群体先做到才对!真正做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附注1. “不敢单兵突破,不敢冒险,不敢尊重孩子的个性,为此去承受局部阶段的竞争力不足。”日本人现在敢么,就报道来看,日本教育环境也出现了榨油式恶性竞争,他们还能够继续培养出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么。

附注2.   因为极有个性,从美国学成之后,早早地回其祖国的数学家,现今的例子是,俄罗斯的Perelman, 日本的望月新一(中学开始就到美国求学了)。


相关阅读:

什么样的学校让学生怀念?  「施建农:体育为基础、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其中的德育、创新精神,在我们这篇文章中归纳为“尊重孩子的个性为核心”,将德育与创造力两个都融合在同一个视角下。

        这也是我们教师之德,家长之德,更是国家应有之德,德聚人才,非以利诱。

万分之一教育的战略思路    “强者和强者之间必须保持距离,强者的思路不再是为稻粱谋,而是有其特定的使命感,这就是美国也吸收不下这些顶级人才的理由。

        “万分之一教育,一旦被私立学校裹挟,很容易成为贵族学校的噱头,贫困学生是受益了,但这个局部的益,会不会带来整体的害,也仍然是我们需要警惕的。贵族学校的目标,是让那些高智商贫困学生去拿各种高级别考试成绩,还是不着眼于短期效应,更真心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术环境,将来成为大师级科学家。”-------就我来看,只有国家政权,或者把教育当成宗教来做的组织,才可能具有这样的衷心和自控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098547.html

上一篇:读书似爬山 研究如挖井
下一篇:美国 MathCounts 数学竞赛夏威夷考场
收藏 IP: 72.234.134.*| 热度|

2 蒋迅 李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