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氢气可稳定动脉斑块,有望减少心血管意外发生几率

已有 5616 次阅读 2015-7-5 11:51 |个人分类:氢气效应基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脑血管疾病泛指由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而导致心脑血管病发作的直接凶手就是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硬化斑块,想要防治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就是抑制血管中斑块形成,或稳定易破损斑块。

动脉斑块像火山一样,藏在患者血管中,有的火山是死火山,有的是休眠的火山,斑块对健康的危险,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它是不是活动。绝大部分栓塞、心脑血管病突发,都是由不稳定软质斑块引起的。动脉斑块如隐形炸弹般随时可能破裂,瞬间让血管堵塞,堵住了冠状动脉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堵住脑血管就会出现脑梗塞,堵住外周大动脉引起下肢血管堵塞和肢体坏死。目前所有栓塞性心脑血管病事件,几乎都是由这些不稳定硬化斑块引起。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体内的硬化斑块数量更多,炎症更严重、更加不稳定,如隐形炸弹般随时可能破裂,瞬间让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猝死、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硬化斑块很容易形成。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血管中就越容易形成斑块。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烟、喝酒、爱吃肉、肥胖、长期疲劳、压力大等,都会使血管斑块形成速度明显加快。人体血管斑块可采用超声检查来发现,一般是检查颈动脉,在颈动脉发现斑块,心脑血管中也会存在斑块。对于健康人来说,应积极预防,防止斑块形成。对于已经出现斑块的人来说,必须设法让斑块保持稳定并慢慢消融缩小。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长期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和服用药物,才能达到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目的。

第二届氢分子生物医学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上获悉,泰山医学院秦树存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证明,饮用氢水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保护治疗作用,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著名《自由基生物医学》杂志上。

Molecular Hydrogen stabilize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df

 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稳定期与不稳定期非线性交替过程,这一过程取决于斑块稳定性和易损性。稳定的斑块纤维帽厚,内部脂质成分少,不稳定的斑块纤维帽比较薄,内部胆固醇结晶等脂质成分较多,呈“薄皮大馅”状。不稳定斑块破裂是临床事件的诱发因素,因此,对不稳定性斑块进行预防性干预促使斑块由不稳定向稳定方向转化对于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LDLR-/-小鼠作为模型,给予饱和氢气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8W,观察氢气对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的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氢气干预后,斑块内部脂质成分减少,巨噬细胞数目减少,胶原成分增多,斑块稳定分数显著增加。同时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金属基质蛋白酶-9表达减少,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调节T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值得一提的是,低剂量氢气和低剂量辛伐他汀联合用药组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与高剂量氢气组以及高剂量辛伐他汀组效果相似,提示氢气具有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从而减少其副作用的临床应用前景。机制研究发现,氢气可通过抑制斑块处内质网应激反应和上调Nrf2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抑制斑块处巨噬细胞凋亡,继而稳定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研究为氢气用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了理论基础

泰山医学院一直致力于氢气对动脉硬化预防及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在氢水治疗血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中,该小组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将氢气在动脉硬化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时我国学者在氢气与动脉硬化研究方面遥遥领先。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团队最新研究发现,“富氢水有望成为一个斑块稳定剂”。当然,这一斑块稳定的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动物实验水平,如果能在人体证明有效,将对氢气用于脑血管事件预防手段的临床应用带来新的简单安全手段。

欢迎关注氢气医学“氢思语”微信公众号 hydrogen_thinker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02987.html

上一篇:人人都需要了解脂肪肝
下一篇:内源分子、药物研发、副作用和整体观
收藏 IP: 112.64.63.*| 热度|

2 张南希 divingm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