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宏的聚焦解决之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luo Using SFBT to do my work, and do more what works.

博文

SFBT学习中常有的一些“有用误解”

已有 3436 次阅读 2015-5-12 19:58 |个人分类:焦点论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SFBT

1、SFBT就是积极心理学应用吗?

答:SFBT强调关注未来,注重发挥个体优势以及正向建构等特点使得人们很容易把它与积极心理学应用联系在一起。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SFBT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把心理干预着力点放在当事人的知觉体验上,并注重通过“语言对话”来完成个体的知觉与定义的转移。这与积极心理学强调活力、优势以及关注积极品质大不相同。


2、SFBT对哪些心理问题比较有效?

答:虽然不能说SFBT适用于所有人与所有事情,但所有的人与事皆可试着采用SFBT这个取向来加以协助或介入。相对于人格障碍,对于有明确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扰,采用SFBT效果较为凸显。对于高功能个案的心理困扰,SFBT优势更为明显,也因为如此,SFBT被广泛应用于EAP服务中。


3、用了SFBT两三次后,发现效果不佳怎么办?

答:使用SFBT通常在开始时效果最为明显。如果在规范使用SFBT两到三次,依然没有效果,那么应当改用其他疗法或者整合其他疗法。


4、“没破不补”?难道我们发现当事人错了,也不说出来?

答:SFBT并非强调对问题“视而不见”,“没破不补”更多传递的理念是,干预要从当事人愿意改变的地方入手。此外,SFBT认为所谓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和结构”干预是没有必要的,人的行为未必一定由内在心理状态发展出来。因为SFBT所认为的深层次的内容是要深入了解当事人日常生活以及他或她想在生活中看到怎样的变化。


5、有时候当事人确实缺乏能力,此时如何理解他们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答: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没有事实,只有诠释”!对于“确实”两字,我们首先需要澄清,我们如何能证明当事人确实缺乏能力?!究竟什么是所谓的“事实”。 SFBT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当事人“做中学”的一个过程,即便当事人缺乏能力,SFBT也认为当事人最知道什么样的帮助最适合自己,以及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才能最有用。我们不可能比当事人更了解他们自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激发当事人具有的“知觉转移能力”这一优势,在筑梦踏实的过程中实现当事人对自己的能力自信!



6、我觉得中国人比较缺乏想象力,奇迹问句很难问出满意的效果。

答:一度笔者也有这种感觉,但实践表明,这种假设其实表明了,自己对奇迹问句的把握还需要提高火候,经过反复推敲并多加练习后,也有一个可能是我们会特别喜欢奇迹问句。


7、怎么理解SFBT给人感觉就是治标不治本?

答:受后现代精神影响,SFBT认为人的行为常常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事人的生活及其想要得到的结果,咨询师必须停留在表面,而深入探究反而违背了SFBT的理念。与看重“深层次解释”带来的顿悟不同,SFBT则更看重小步“行动”带来的体验,并认为当事人的描述、意义、经验与行动之间的交互建构与螺旋循环才是“治本”的关键所在。


8、我问了“例外”,当事人也回答了,但当事人感觉好像没有什么用?

答:我们问了“例外”,如果当事人没有感觉有用,这说明我们需要调整,或者是我们没有找到当事人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对例外的探讨不够。总之,SFBT认为只有不知变通的咨询师,没有顽固不化的当事人。当事人的感觉是检验我们技巧运用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


9、SFBT很多问题都很怪,我的当事人不知道怎么回答该怎么办?

答:SFBT提问多为引导正向思考的问句,往往是当事人不熟悉的,所以特别需要当事人费心思考后才能将他们的反应诉诸语言。为此,“不知道”不代表当事人真不知道,而是需要我们学会适当的沉默等待从而让当事人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酝酿和思考。


10、有时候当事人会想让我们提供建议,SFBT允许我这么做吗?

答:创始人Insoo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回答,“你的意思是如果你知道某些东西可以帮助当事人,但你却不会告诉他?!”。当然,SFBT确实不倡导提供建议,理由在于我们实在无法确定自己的建议一定对来访者有帮助。如果当事人一定要听我们的建议,我们的建议也仅仅是试探性的建议,最终需要由当事人来决定接纳还是不接纳。


11、都说SFBT是不碰情绪感受的,是这样吗?这样怎么做咨询呢?

答:SFBT把情绪看成是当事人“知觉经验”的一部分,并认为没有必要单独把情绪抽离出来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反而会让咨询师开始扮演起专家的角色,进而阻碍了当事人去拓展建构解决之道的知觉。


12、SFBT非常积极正向,有时候当事人就是来和我们谈问题的,如果我们只谈积极的部分,会不会不够接纳?

答:SFBT对于高功能个案可以直接从正向所欲之目标开始,而没有必要在问题的探讨中停留很久,这恰恰是高效的体现。但就低功能当事人而言,在问题澄清中多停留一会,帮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应对资源、例外资源、关系资源等等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SFBT并非只是谈积极部分,那样反而成了“粗暴的积极”,是“焦点强迫”,而非“焦点解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16-889658.html

上一篇:神奇的心理状态3:1
下一篇:避免袒护焦点解决
收藏 IP: 60.186.1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