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十多年前推广焦点解决模式(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不同,如今参加学习的伙伴对焦点解决模式的理念和技术大多能够说出个一二。本文对这些年教学实践中自己特别有感触的部分做一些注解,分享自己对焦点解决模式进阶培训中的一些体知(注:以下简称“焦点”或SF)。
焦点解决对话实践目前常被归为后现代心理学实践的一个分支,那么究竟什么是后现代精神,这里和大家分享后现代合作对话实践创始人贺琳。安德森曾经总结的后现代七个假设:
1.怀疑(质疑),对于知识作为真理的质疑,这个质疑甚至包括后现代本身。反思是后现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怀疑是反思的起点。怀疑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不在被语言和知识所迷惑。好奇、探询、开启更多可能性,从质疑开始。
2.避免概括化,概括化是一种诱惑,如何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
3.重视在地知识,优先并重视每个人在面对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对话激发和呈现这种内在的资源与优势。
4.知识在社会互动中创造,知识不是静止不动的客观真理,而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的创造和发展。
5.语言是个社会创造的过程,语言本身具有创造性,言语中的变化,在当下一刻会带来更多变化。
6.知识和语言是变化的;知识和语言一直在变化和生成之中,从来没有停止演化。
7.后现代也是描述之一。后现代不代表终极和统一,与现代一样,后现代心理学也是我们在面对各种的挑战和问题的时,不断理解自己处境的尝试。
这七个假设是特别经典的,每每对后现代的理解遇到挑战的时候,个人体会细细咀嚼这些经典假设,特别能够帮到我们秉持后现代精神。
在培训学习焦点的过程中,自己常会说到一些焦点用语,如“去标签”、“细节细节还是细节”、“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专家”、“知识创造的螺旋”、“对话创造”、“空间提供者”等等,其实探究这些观点背后的理念时,我们都可以从后现代心理学假设中找到根源。当然,由于焦点解决的认识论还受到佛学与道家认识论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很方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支撑焦点解决的大量哲学基础。这几年由中科院心理所史占彪教授牵头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应用研讨”就在这个命题上做文章。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它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搭建起了一个对话交流的桥梁,帮助我们不仅从西方那里更多理解后现代,也可以很自豪地回归在自己的文化基因中寻找精气神。
谈到与传统文化的链接,这些年自己一直在“阳明心学”中寻找本土化焦点解决的养分。以自己目前的理解,焦点解决“非病理化”的思维特点与心学中“人人皆圣贤”的思想可以找到链接;心学中倡导的“知行合一”可以作为“目标-资源-一小步”的理论基础;此外,心学中“心即理”、“致良知”的思想可以为焦点作用机制中的“知觉转移”提供大量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感觉到焦点面向未来的行动学习精神与心学“事上磨砺”的入世态度特别吻合,为我们在生活中坚持“做中学”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除了外延的扩展外,焦点解决自身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结合文献学习及自己的实践体悟,目前我把它概括为三点:
第一,关注积极,或者说SF是以当事人优势或胜任力为基础的。 不管我们面对一个怎样的当事人:与过去,当事人有自身独特的经验;与现在,当事人具有自我学习的本能;与未来,当事人具有实践创造的能力,总之,我们深深相信当事人是有能力的,当事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个是焦点解决最根本的一个态度,也是对当事人最大的欣赏,这也决定了践行焦点的一个最基本态度就是“学习者心态”。焦点助人某种意义上就是“扶正”思想。套用中医的表达,焦点体现的就是一个人只要“正气存内”就可以“邪不可干”。所以我们助人的根本就是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进而把当事人(为人处事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至于如何解决当事人的具体问题,那一定是当事人自己最有发言权,即焦点常念叨的: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当然我们是协助当事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助人者的任务就是为当事人解决自己的问题创造一个积极正向的心理环境。这里引申出的一个问题是,焦点主张积极,那么其他学派就不关注积极吗?近年来不少基于微观分析的研究成果显示,焦点大师们的对话与其它流派对话的区别在于,第一,一次对话中积极表达/消极表达的比例很高,第二,对话不同阶段或不同对话中一直保持积极态度的比例很高。其他流派的实践对话中则没有这样显著的特征!其实人天性更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吸引,所以当我们强调积极的时候,并非意味着不关注负面,只是积极的占比更高了!那么它和积极心理学又有什么瓜葛?这里推荐大家阅读Fredrike Bannink&Paul Z Jackson发表在InterAction上的一篇文章“焦点解决与积极心理学的异同”(译文可以在杭州焦点解决中心微信订阅号上找到)。当然从实践角度讲,这个公案,我看是没有什么确切标准答案的,估计一直会有争论,理由是大家现在都在主张融合整合,都在取长补短。当然,这里有两个小提醒,一是讲积极不是我们自身如何积极地面对当事人,而是强调利用当事人自己思维框架中的信息帮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落脚点是唤醒当事人对自身优势/资源部份的觉察而非助人者强加给当事人的积极。二是,别的学派也积极,但未必是关注对话空间中语言的积极互动,有学者就总结到焦点的积极是在对话之间,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则更多关注个体内在的积极特征。
第二,焦点解决是面向未来目标导向的行动派。有一段时间我把自己微博名字就命名叫“目标一小步”,以体现焦点的简约架构。可以说,焦点对话有一个十分清晰简洁的架构,具体来讲就是“目标——资源——一小步”。在初阶训练中,我们常常会在现场给大家示范焦点解决对话的这个清晰架构,这点是焦点解决特别棒的地方,并不是每一个流派都能在有限时间里面对那么多人可以“秀”自己的!这让人会感觉焦点解决特别容易特别简单特别好学(这本身可能也是一种积极体验)。如果从服务经济学的角度看,焦点显得特别注重对话服务的性价比,有限时间内如果期望让对话简洁有效,焦点功夫绝对是一把精准的“小李飞刀”!而焦点发展中所形成的一些解决策略,例如:“跳出问题看问题”、“找到例外看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看未来”,都是特别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掌握的问题解决之道。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学习点是,“架构”不等于“流程”,架构代表了我们会在这个框架中来来回回,而非像生产线上制造产品一样,强调第一步目标,第二步资源,第三步一小步。架构之下的实践过程完全可能是来来回回,甚至进两步退一步,而绝非生搬硬套,死守流程。此外,这些年的培训我们发现对“目标”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进一步地细化。总体来说。有时我们所说的目标是愿景(梦想),这个目标是确定方向的;有时我们讲目标是路标,这个目标是阶段性的成果;有时我们讲目标是当下的行动,这个目标只是一个启动和开始。为此,在我们进行焦点对话时,对目标这些细化的确认都是有必要的。
焦点解决理念中的“做中学”特别宝贵,这也是其行动派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的角度理解,有两点对我们是很重要的,第一就是开放的心态,即:我们不究对错、不究好坏、不究成败,而是注重反馈(有时自己也用“前馈”,借以强调焦点的回应更多强调从未来的视角)注重匹配、注重成长。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究”,不究不代表我们认为“没有”,也不代表“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二点,即:向错误学习的能力,焦点把错误的经验也看成是当事人宝贵的资源,也只有具备了做中学的理念,我们才能够更有信心面对所谓的问题。
这些年焦点不仅仅用于助人解惑,更用于助人成长,从后者来说,焦点目标一小步的理念恰恰与“知行合一”一脉相承。知道而没有行动就不是真知,焦点中不断探询当事人到底在乎什么的过程,也是一个致良知,拷问初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简单因果路径,它是一个内生性循环,是一种价值体验创造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就是无数的目标一小步组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个人成长”,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一个努力“成为圣贤”的过程。
第三,学用焦点解决可以较少出现自身耗竭倦怠。焦点有一句口头禅:“咨询师不应该比当事人更辛苦更努力!”,要work smart (聪明工作)而不要work hard(刻苦工作)!这个观点也是焦点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在帮助初学者了解焦点解决与传统疗法思维方式区别的时候,自己很喜欢用一个“未知”练习来展现焦点解决不深究问题原因的特点!从现场示范角度讲,我们可以甚至不用知道问题是什么,便可以用焦点解决对话技术来完成对当事人的帮助!焦点倡导和崇尚的助人理念是:我们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所以,解决问题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只要帮助当事人完成知觉转移、对话共创便可产生特别匹配当事人的解决方案。已有研究表明,采用焦点解决疗法的咨询师职业倦怠发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很多其它流派咨询师。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焦点解决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影响到了我们自己,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焦点解决没有过多卷入当事人的情绪困扰中。
这里要谈谈焦点怎么面对当事人的情绪。学习焦点的时候,学员们常常困扰,焦点为什么不处理负性情绪?这个误解我想源于大家对社会建构论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或者说还是用传统的问题思维来理解焦点,对此,焦点创始人de Shazer曾明确的回应:“情绪是SFBT介入中绝对必要的因素。”,所以,我想“焦点不处理负性情绪”这句话或许表达成“焦点用不一样的方式来处理负性情绪”更贴切些。简单地小结,焦点用三大策略来处理当事人的负性情绪,第一,焦点营造积极的氛围来帮助当事人应对负性情绪。第二,焦点通过创意式的问句来帮助当事人跳出负性情绪。第三,焦点用正向建构的方法来重新赋义负性情绪。我们自然地同理当事人,但又不过多地卷入当事人的负性情绪,不容易导致同理性疲劳,这也是焦点应用的最大魅力之一了。
谈完焦点解决的特点,或者说从积极角度去审视焦点之后,这里还有一个话题是自己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正所谓万物负阴抱阳,凡事都有两面性,优点的背后就是缺点,从目前自己从事焦点解决多年培训和应用来看,与焦点优点相对应,我们最容易出现三个“成长的烦恼”或者叫做“学习中的阶段问题”。第一,盲目积极,或者叫假积极,自己把欣赏和赞美当成了工具,而把“积极”简单理解为为一套表面用词,振奋性用词(如你太棒了、太好了)时常挂在嘴边,却偏离了“真实的积极”!第二,急功近利,或者叫太功利,总以为目标资源一小步是一气呵成,谈话时比对方的思维快了好多,急于走流程要结果。作为初学者出现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们持续练习&实践就会逐渐慢下来,就会在每一个环节上更好地做到理念与技术的匹配。这些年不少伙伴把初学者所谓的“快”当成了焦点高效的特点,进而对焦点生出了质疑,为此,我们开始倡导“慢就是快”,强调在理解地基础上运用焦点,强调理念与技术的匹配,就是基于这个背景。第三,同理不够,或者叫不走心,对当事人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接纳和理解,甚至认为既然解决与问题无关,也没有必要多纠结,直奔结果不是更好吗?!很多伙伴甚至误以为:既然解决与问题原因没有关系,那么就没有必要关注当事人对问题的描述,殊不知少了必要的理解和接纳,恰恰失去了合作的基础,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回顾既往的焦点学习之路,不管是自己还是其他学习者都有不时落入上述三大“陷阱”的状况。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识也是有个过程的,对上述的总结也是集体实践智慧的呈现!那么对于今后的初学者来说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我觉得能认识到是最关键的一步,意识到与意识不到已经让我们的思考和实践大大不一样了。“修行如练自行车,沒有静止的中庸,只有左右摇摆的平衡。”为此,我们说,练习的时候要偏左点、积极些、甚至绝对一些,到了应用阶段要偏右点,中性的、灵活的、甚至无色无味些。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自己能够不断反省与修正外,通过同伴督导、老师督导也是一个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类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或者说在实践中才能不断面对不断解决。简单概括,勤学、实践、督导、反思、改过……都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最后总结三点焦点解决对话实践的努力方向:
1)修行真实积极。对当事人来说,我们呈现的积极是当事人认知框架内的积极,是一种基于事实的积极,而非自己主观臆断的积极;对自己而言,注重由内而外的积极,在行知行合一中品味积极。
2)注重身后引导。随时体味后现代的那种向当事人“学习”的精神,修炼谦卑之心,时刻在实践中检讨自己是不是在身后引导,还是在做强迫解决。
3)保持理解基础。把建立合作关系作为对话实践的基础,时刻审视我们是否真正在理解对方,保持用好奇心探究什么是当事人真正在意的,需要被理解、被看到、被接纳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