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传统的心理治疗将关注点集中在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原因上,特别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动力的影响,问题的原因往往被认为隐藏在当事人的潜意识中,是个体童年未处理矛盾的延伸,而治疗师则被视为挖掘问题原因的专家。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受到了许多心理治疗师的挑战,与在治疗中促使当事人发生改变一样,许多心理治疗师不满足于已有心理治疗的效果,也在寻求着心理治疗模式乃至理念的革命性改变。
在众多的影响性人物中,Milton Erickson被公认为是一位先锋级的大师,尽管他是一位精神病学家,然而,他却始终质疑“诊断标签”给当事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强烈地相信个体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他指出,许多心理治疗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候当事人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引发一系列我们无法想象的治疗效果。反向技术例如对症状的解构是他经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技巧,在治疗中他总是可以从当事人的背景信息中挖掘出对治疗有用的信息,而那些看似和当事人恢复无关的巧合事件经常最终被证实对当事人的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焦点解决模式的发展史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心理研究院(The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MRI)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个由Don Jackson 在1958年成立的研究机构聚焦了大量精简治疗理论和模式的创始人,诸如Paul Watzlawick、John Weakland以及Richard Fisch等人,他们在1965年有在研究所内成立了精简治疗中心(The Brief Therapy Center),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沟通、婚姻治疗、家庭治疗以及行为导向的问题解决技巧,寻求如何使治疗更有效率、更有成效。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成为后来焦点解决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例如,他们常常习惯于把来治疗的患者视为“来访者”而不是“患者”。来访者陈述问题的严重性则被视为是当事人过度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在他们之前,心理治疗常常是由治疗师来决定谈论什么的,但MRI的治疗师们则认为没有必要非要把话题放在当事人的童年或者问题的原因上,他们相信当事人问题的原因就存在此时此刻,而解决的办法也就在此时此刻。他们的逻辑是:如果当事人现在有问题,那么他们一定是现在正做错了什么,治疗的关键是帮助当事人意识到现在究竟哪些行为在导致问题,而当事人应该采取什么有效的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对改变与不改变的讨论,他们提出了第二序改变(second-order change)的观点,即强调在问题之外的改变来解决问题本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如今听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然而在当时这些思想则代表了心理治疗领域重大的变革。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焦点解决模式的发生和发展则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谈到焦点解决模式的诞生,则必然会涉及到两个重量级的创始人,Insoo Kim Berg 和Steve de Shazer。Insoo是一位出生于典型的亚洲文化背景家庭的治疗师,不过她的叛逆个性使得她很快就受到MRI治疗师诸多观点的吸引而开始寻求John Weakland的督导,而Steve由于十分崇拜Erickson,也在接受JohnWeakland的督导。在1977年,在John的介绍下,Insoo Kim Berg 和Steve de Shazer彼此相识,由于他们的共同爱好不久他们很快结为夫妻,并继续热衷于实践和发展许多精简治疗的思想和理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焦点解决模式的许多思想开始成熟起来,Berg和de Shazer十分关注治疗中的那些积极的“偶然事件”,并且在治疗中力图让这类事件再次发生,他们在治疗中帮助当事人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当事人向往和试图实现的目标上,并且帮助当事人建立信心以及改变的可能性。许多接受他们治疗的当事人,都变得越来越清晰自己的目标,变得越来越乐观、充满希望以及富有活力。这种治疗中产生的改变使得治疗师们把更多地治疗焦点集中在当事人自己的心声上。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他们发现与一位当事人沟通起效的方法未必能够应用在另一位当事人身上,这使得他们把更多地治疗关注点放在了每次治疗的谈话中,并且充分利用即时反应来实现治疗的目标。在1978年到1985年期间,Soluion-Focused Approach,即焦点解决模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
在焦点解决思想形成的最初,Steve de Shazer开始着手系统地整理那些在实践中得到了启发。1982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关于“焦点解决模式”的著作,叫做《精简家庭治疗方法:一种生态模式》。应当讲,最初治疗界对他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热情,他的一篇名为《阻抗的死亡》的论文从1979年投稿共被退稿了至少17次才在1984年发表,在这篇文章中,de Shazer指出,我们不该把当事人的阻抗看成是对治疗的不依从,根据他的观点,治疗的过程是治疗师和当事人共同建构解决方案的过程,他指出,我们应当积极地看待当事人所说和所做的,因为所有这些都对实现治疗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如果我们无法理解当事人的一些行为,我们不应当面质,而是应当充分地相信: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在de Shazer与Alex Molnar合作完成的第二篇文章中,他介绍了精简治疗中四种有用的方法,其中之一叫做“第一次会谈公式”(First Session Formula),这个方法通常是要求治疗师在第一次治疗结束时,问当事人:“在我们这次和下次见面之间,我想让你注意观察,这样你可以在下一次治疗的时候告诉我,在你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是你希望以后继续发生的。”因为这种“延续性提问”常常能够戏剧性地改变治疗谈话的方向,所以后来被认为是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提问方式。另外一种有用的干预模式,叫做“做不一样的”,这种干预模式有助于帮助当事人找到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种干预模式叫做“克服冲动任务”,即“当你要克服诱惑或者其他什么时,关注你在做什么”。这种干预模式已经被证明能够很好地帮助当事人摆脱旧的行为习惯。第四种干预模式叫做“维持任务”,当事人报告他们没有进展或者停滞不前时,治疗师需要解释“维持不变”也是需要许多方法的,许多人因为无法维持还会导致复发!
在1985年de Shazer的第二本著作《精简治疗中的关键解决之道》中,他开始强调创造“例外”的重要性。通过例外提问,治疗师可以帮助当事人意识到改变其实可以发生在生活中。他指出,治疗师也可以这么问“你是怎么知道状况好了点呢?”,这种提问跳出了去探讨改变是否发生的问题,这样就减少了当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抱怨上,而是帮助当事人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那些有效的改变上。1986年,de Shazer描述了目前许多治疗师都熟悉的“刻度化提问”,采用刻度化提问治疗师可以帮助当事人对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乐观!
在1986年-1987年,焦点解决模式已经从精简治疗中走出来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模式。de Shazer指出,治疗师可以通过问“怎样能够更好点”的问题帮助当事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前进目标和已经做得努力上。1987年他在文章中正式介绍了“例外提问”技术。一系列焦点技术的形成使得焦点解决模式已经从理论到实践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技术。不过应当讲,焦点解决技术中最著名和最有特征性的应当是“奇迹提问”技术,如今就算不了解焦点解决咨询技术的治疗师也会不时地把这个技术应用在各种学派的咨询中。此后,不少学者开始以“焦点解决”为核心,不断完善其理论和内容。例如,1992年,Harlene Anderson 和 Harry Goolishian发表文章提出了焦点解决治疗师应有的“未知”态度,而Berg在1994年也撰文强调了“委婉赞赏”在焦点技术中的应用。确切地讲,从上述这些文章及其观点提出的年代来看,焦点解决模式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治疗技术,它的理论及其技术背后充满了积极的人性观,它跳出问题看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思想十分适合当代人类互动的各种社会情境,甚至是处理国际关系的范畴。这也使得焦点解决模式迅速走出了心理治疗的范畴,很快应用在诸如教育和组织管理等其他领域,相信焦点的学习者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将感受到“焦点”强烈的时代特征——那种充分吸纳各种积极元素的变革观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