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载《健康报》(8月15日)“知识与健康”栏目,现全文转载并略有补充:
今年4月4日的《健康报》“知识与健康”栏目曾发表笔者写的短文:“被兔子咬伤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此文认为被兔咬伤通常不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其实兔子性情较温顺,人被兔子咬伤的情况较少发生。相对而言,人被老鼠(属于啮齿动物)咬伤的机会更多――占所有动物咬伤人事件的3%一10%(犬咬伤约占80%-90%)。
被鼠咬伤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对此问题,国内流行的观点是一律应当接种,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观点却截然不同。 2004年《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首篇报告》特别提到“啮齿动物中的狂犬病”:“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成千上万的野生和住宅区啮齿动物的检查显示,很少发生啮齿动物感染狂犬病的现象,说明这些动物不是该病的贮存宿主。”该文件在关于“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指南”中特别说明:“暴露于啮齿动物、兔和野兔后很少需要专门的抗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即被鼠咬伤,通常不用接种狂犬病疫苗。
在美国,除大型啮齿动物如土拨鼠会偶然感染狂犬病之外,小型啮齿动物(主要指老鼠)在20年(1985-2004年)的监测期内未检出1例阳性,更未记载过鼠传人的狂犬病病例。而在这20年里美国在多种野生食肉动物和蝙蝠中经实验室检测共确诊有超过10万例的狂犬病病例(实际病例当然更多)。美国疾控部门未将鼠列为狂犬病危险动物。
我国文献报告中偶有鼠传人的狂犬病病例统计报告,但其致伤动物的确认均靠患者或其家属口述回忆,科学价值有限,而且总数也极少。
据笔者多年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认为WHO的上述观点也基本适用于中国。特别是在非重点疫区被鼠咬伤,患狂犬病的可能性极小,被鼠咬伤通常不用接种狂犬病疫苗。
鼠不易传播狂犬病的原因
鼠对狂犬病毒人工感染确实高度敏感,鼠类是狂犬病的极方便的实验动物模型。但在自然界,鼠不是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即在鼠群内部不能维持狂犬病毒的传播;鼠如果患狂犬病,只能是偶尔被其他疯动物咬伤引起。狂犬病的自然宿主主要是食肉动物,老鼠体型太小,被大型疯动物袭击后岂能逃生而且随后有机会慢慢发病?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鼠感染狂犬病只可能来自被疯狗或疯猫咬伤。鼠是夜间活动的动物,白天通常躲在洞里。试设想一只鼠正巧被疯狗(或疯猫)咬伤、未被咬死、然后又成功逃脱、又能存活若干天直至发病,然后又有机会咬伤人……这一系列事件的每一个环节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小,最终全部发生的概率接近于零。所以鼠对狂犬病流行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小白鼠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目前国内使用小白鼠进行研究工作的人员中,常听说有的人尽管其研究工作与狂犬病毒无关,但只要在实验中被小白鼠咬伤或抓伤,就赶紧去接种狂犬病疫苗。这些小白鼠的年龄可能只有几天,在专门的鼠笼中饲养,有的还属于SPF(无特殊病原体)级别,它们根本没有感染的来源,怎么可能传播狂犬病呢。许多研究生物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甚至他们的导师,平时处理各种生物学问题时都聪明绝顶,但在对待小白鼠传播狂犬病可能性的问题上,却常常会“糊涂一时”,犯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因被实验小白鼠咬伤而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生物学博士、硕士们,在弄清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后,应该感到脸红才是。你们学了那么多生物学的理论,怎么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会正确应用了呢?
关于鼠咬人后的处置,目前仅WHO有上述明确的“指南”,而我国卫生部尚未出台相关的工作规范。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狂犬病的高发地区,鼠传狂犬病偶有报道,肇事鼠难跟踪等,所以对南方重点疫区的鼠主动伤人案例,建议在客观宣传关于鼠咬人引发狂犬病的概率极小的同时,由就诊者自己权衡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狂犬病检测中心 严家新研究员供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