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和2010年,吉林省的通化县和龙井市各报告了一例与蝙蝠相关的人类狂犬病病例。正是根据以上两个病例提供的线索,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扈荣良教授等开展了吉林省蝙蝠狂犬病毒流行状况以及它对公共卫生影响的研究,在中国首次从蝙蝠分离到新型狂犬病毒--伊尔库特(Irkut)病毒。
扈荣良教授等的相关研究论文于2013年用英文正式发表在PLOS Negl Trop Dis. (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 (2013, 7(3): e2097.doi:10.1371/journal.pntd.0002097)上,论文题目是:从白腹管鼻蝠中分离到伊尔库特(Irkut)病毒(Isolation of Irkut Virus from a Murina leucogaster Bat in China)。
2017年,扈荣良教授等又在辽宁省曾咬过人的死狗脑内发现了可能曾发生Irkut 病毒感染的证据。用2012年从蝙蝠分离获得的Irkut病毒在狗和猫中进行的大剂量感染试验,在部分狗和猫中引发狂犬病症状并最终导致这几只猫、狗死亡。
扈荣良教授等的新的研究成果于2018年发表在《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英文)》(Biomed Environ Sci, 2018; 31(2): 146-148)上,论文的题目是:Possible Transmission of Irkut Virus from Dogs to Humans (伊尔库特病毒可能从狗传染给人类)。
下面详细介绍扈荣良教授等2018年的这篇论文的内容。
目前丽沙病毒属共包括约16种病毒,除伊科马丽沙病毒和莫科拉丽沙病毒未在蝙蝠中发现外,目前与蝙蝠有关的丽沙病毒属包括14种病毒,另加2种尚未具体分类的病毒。其中狂犬病毒、杜文黑基病毒、欧洲蝙蝠丽沙病毒1型、欧洲蝙蝠丽沙病毒2型、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Irkut病毒(IRKV)都曾引起人类死亡。
但此前尚无犬感染IRKV的报道。
扈荣良教授等则用实验数据确定:在中国辽宁省的阜新市,一只以前咬过人的死狗曾感染IRKV。
致病性试验表明,IRKVs可导致实验室感染的狗和猫发生狂犬病样疾病。由于人与猫、狗等宠物的关系密切,可能使IRKV感染获得新的溢出传播(spillover-spreading)的机会。
因此,通过对IRKV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和传播模式的调查,可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IRKV在蝙蝠与犬之间或犬与人之间的跨物种感染的实况。
IRKVs于2002年和2012年分别在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中国的吉林省首次从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中分离得到。2007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报告了唯一的一例经证实的蝙蝠狂犬病毒溢出感染:因蝙蝠叮咬而造成人类死亡。在中国,吉林省报告了两例蝙蝠引起的人类狂犬病病例。IRKV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唯一分离到的蝙蝠丽沙病毒。以前没有关于犬只感染IRKV的报道。
2017年7月1日,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一名当地农民的右脚跟被邻居家的未受任何约束的狗咬伤。他当时没有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来在7月5日才开始接受2-1-1暴露后预防方案(PEP)。7月10日,这只狗不明原因死亡。7月18日,该农民将血清样本和严重腐烂的狗脑送到扈教授的实验室进行狂犬病抗体检测和诊断。采用标准荧光抗体中和法(FAVN)测定狂犬病毒中和抗体(RVNA),接种疫苗后RVNA效价为23.38 IU/mL,高于最低抗体水平(0.5 IU/mL)。
采用狂犬病组织培养接种试验和小鼠接种试验都未能从严重腐烂的样品中分离出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犬脑样本进行检测,其中完整的N基因按照以前描述的方法进行扩增和测序。
结果发现,该序列与2012年在吉林省的一只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 bat)中分离获得的IRKV-THChina12(GenBank no.JX442979)的相应序列高度相似。从狗的大脑中提取的新的N基因序列也被提交给GenBank,登记号为MF737385。
图示:在中国发现蝙蝠狂犬病毒IRKV 及其所引发的人和狗病例的地理位置。
说明:黑点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境内与IRKV相关的人类狂犬病病例的位置(吉林省通化县和龙井市,以及俄罗斯的Yaroslavsky)。红点为辽宁省阜新市,是首次在狗中检测到Irkut病毒RNA的位置。
在本案例中,为了分析IRKV对猫狗的致病性,选用了5只年龄1岁的狗和5只年龄为6个月的猫,后肢骨骼肌注射相同大剂量的IRKV- THchina12病毒(剂量为50,000 mouse LD 50 / dose)。其中1只狗和3只猫出现狂犬病症状,如嗜睡、肌肉无力和一只或两只后肢进行性瘫痪,并都在感染后8-14天死亡。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死亡动物脑组织和唾液标本进行IRKV抗原和RNA检测。所有死亡动物的样本均为IRKV阳性,其余动物在感染后90天内仍存活,无任何症状。在研究结束时,所有活的动物都被过量的戊巴比妥钠安乐死,并用DFA和RT-PCR检测IRKV抗原和RNA。所有存活下来的动物的大脑和唾液样本都是IRKV阴性。
人与猫、狗等宠物的密切关系可能导致IRKV感染产生新的溢出传播途径。虽然犬只感染IRKV的起源尚不清楚,但包括IRKV在内的许多丽沙病毒主要(如果不是完全)存在于蝙蝠宿主体内,而犬则是基因1型狂犬病毒的稳定的储存宿主。因此,对猫狗进行狂犬疫苗接种是控制和预防基因1型狂犬病毒和非基因1型狂犬病毒感染的必要措施。在中国,目前仍然缺乏对动物病例的实时监测,还没有系统地开展积极的非基因1型狂犬病毒调查。
应更加重视对蝙蝠与狗或狗与人之间的IRKV跨物种感染的调查和研究。此外,商用狂犬病生物制剂对IRKV感染的防护可能不如对基因1型狂犬病毒感染的防护可靠。在开发嵌合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等新型生物制剂之前,有必要进一步调查中国的IRKV流行情况和传播模式,以便能适当评估该病毒对公共卫生和兽医实践的影响。
本案例中值得讨论的几个相关问题:
1,本案例中的狗在咬人后第10天死去,死后从其脑中获得RNA,经鉴定其完整的N基因的序列与2012年在吉林省的一只蝙蝠中分离获得的IRKV的相应序列高度相似。据此可确认此狗曾感染IRKV。由于本案例中死狗的狗头保管不当,已高度腐烂,导致未能从狗脑中分离到活病毒,这使本案例的证据的可靠性大打折扣。涉及病毒病因的许多最有说服力的验证实验必须在获取活病毒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开展,本案例的验证缺乏这方面的直接、充足证据,所以在证据的可靠性方面是有缺憾的。
2,蝙蝠狂犬病毒要感染新的宿主,即要发生溢出传播(spillover-spreading),面临着对新宿主的适应性的问题。在本案例中,为了分析IRKV对猫狗的致病性,选用了5只年龄1岁的狗和5只年龄为6个月的猫,肌肉注射的活病毒接种剂量高达50,000 mouse LD 50 / dose(是通常活病毒接种剂量的大约一千倍)。尽管接种剂量如此高,在试验的5只狗和5只猫中,只有1只狗和3只猫出现狂犬病症状并最终死亡。可以推测在自然状态下此类溢出传播是很难发生的。所以蝙蝠狂犬病毒本身很罕见,从蝙蝠传播给狗更罕见,要再从狗传播给人实际发生的概率必然更低。
3,此案例中被咬的人在延迟5天后接种了疫苗,两周后就检测到了很高的抗体,最终未感染狂犬病毒。这能不能说明现有疫苗对预防IRKV感染确实有效?由于被携带基因1型狂犬病毒的疯狗咬伤人的脚部的发病率通常也只有10%左右,被携带蝙蝠狂犬病毒的疯狗咬伤人的脚部的发病率估计低于千分之一。所以这孤立的一个病例对疫苗效力的证明从统计上来看没有多大价值。但只要被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狗咬了,不管它携带的是普通的基因1型狂犬病毒,还是源于蝙蝠的狂犬病毒,及时清洗伤口和接种疫苗都还是必要的,哪怕发病率只是千分之一甚至更低。
4,本案例不能证明蝙蝠狂犬病毒可以感染狗然后再经狗感染人,或者说此案例对解决此问题毫无帮助。由于被咬的人在延迟5天后接种了疫苗,以后一直未出现狂犬病的症状,所以既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他曾感染蝙蝠狂犬病毒。他可能感染了蝙蝠狂犬病毒但因接种了疫苗而避免了发病,他也可能根本就没有感染任何狂犬病毒,即如果他不打疫苗也可能照样毫发无损。
所以本案例可证明在辽宁省发现了可感染狗的蝙蝠狂犬病毒,但不能证明发现了可经狗感染人的蝙蝠狂犬病毒。
相关链接:
中国首次从蝙蝠分离到狂犬病毒---伊尔库特(Irkut)病毒(基因4型狂犬病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