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读史札记:鞭炮是乡土中国的简易消毒手段吗?

已有 3033 次阅读 2022-2-5 17:5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史札记

鞭炮是乡土中国的简易消毒手段吗?

扶  兰

 

老家在湘南某偏僻乡村,过年的时候还有红白喜事,总要放放鞭炮,从一小截几只鞭炮,到一大盘成千上万只不等,丰俭由人。

放鞭炮也有讲究,初一清早起来放一挂,叫做“开门响”,越响越好,意思是新的一年都会红红火火响响亮亮,故而后来出了一种鞭炮叫做“电光炮”,特别响特别亮就像雷电一样。全家守着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习俗慢慢形成后,这初一早上的开门响,不少人家就挪到了十二点刚过的时候大放特放,具体时间还是看各家自己的选择,所以初一早上的鞭炮声,经常是从半夜响到清晨,放完了再去睡觉。

爆竹之外,又有烟花,各色各样,小孩儿最爱,大人也常常会带着跟着去放,只是这个东西价钱高,一般也就是买一点意思意思。

春节里要走亲戚,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走亲娘(干娘)。初一是儿子媳妇带着孙儿孙女来拜年,初二是女儿女婿带着儿孙外孙女来拜年。初三初四才开始走其他亲戚。

亲戚来了,要放迎门响;亲戚走了,也得放送客的鞭炮。所以来来去去,客人们都是沐一身硝烟踩一地鞭炮。

红白喜事也差不多是同样流程。

估计着全国各地,在禁放烟花爆竹之前都是差不多的情形吧?

 

这样的习俗太过司空见惯,本来也没有多想。

后来看到一篇关于茅台酒的文章,大意是说,茅台酒的生产和赤水河河谷里历经千百年岁月形成的某种特定微生物群落有关,所以哪怕是同样的工艺,换了地点,也不能复制出同样的酒。

看完之后感慨了一下水土的重要,也就放到了脑后。

 

再后来是新冠疫情爆发,不少人开始回顾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疫情以及相关的人物事件政策措施等等。其中也有人提到,传统爆竹的成分是有一点消毒杀菌作用的。

觉得这说法好像也有道理。

不过仍然是听过就放到了脑后。

 

今年春节过得比较平静平安,在安静中,慢慢会有一些几乎遗忘的想法浮上来。

比如说,鞭炮,或者说爆竹,我们老家叫做炮仗,它的作用,仅仅只是一种仪式吗?

在那个乡土时代的中国,南方乡村山水相隔,北方乡村相对来说又地广人稀,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走出离家三十里地的范围。代代相传,他们的身体,是否与当地的微生物群落形成了某种平衡?反过来是否也可以说,每一个地域的水土,也与这个地域的居民身体,形成的一种微妙的平衡?

所以古人常有水土不服的说法,离家远了,异乡客不太适应本地的水土,所以要带上家乡的一捻土,加入日常饮食之中——这一捻土可否视为家乡微生物群落的载体?可以帮助异乡客慢慢适应他乡的新水土也就是新的微生物群落?

同样的,来自异乡的客人,带来了异乡的微生物,对于本地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小规模的生物入侵。

这样一想,那燃放的爆竹,仅仅是为了欢迎异乡来的客人吗?

仔细回想一下,春节里异乡客人上门之际,一般来说,要在主人放完迎门响之后,才沐着硝烟、踩着满地鞭炮余烬进门。

简直就像是走消毒门一样。

送客之时的鞭炮,就有点像是要洗去异乡客人在本地染上的菌落、不让他们带回自己里去的意思了。

红白喜事时,常常有来自好几个不同村落甚至于城镇的客人,爆竹往往也放得更响亮红火。满村硝烟,遍地余烬。现在想起来,这样的情形,整个村子仿佛都被笼罩在一个简易的消毒室里。

 

在人口流动频率很低的乡土时代的中国,各地的微生物群落应该也有很大的稳定性,一方水土的特质与一方人的体质,有着稳定的平衡。

当逢年过节走亲戚、红白喜事大操办的时候,人员流动,会在不同程度上打破这种平衡,带来生物入侵,交叉感染。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对某地之人毫无影响甚至还有点益处的微生物,很可能会让另一地之人染病。

所以有了迎门送客的鞭炮,给来来去去的客人们来个简易的消杀。

而且,场合越大,客人越多,鞭炮往往也会放得越多,惟恐空气里弥漫的硝烟味不够浓、鞋底上沾的火药余烬不够多的样子。

 

当然,本人纯文科,没做过实验和考证,以上猜测,纯属猜测;如有巧合,纯属运气。

只是觉得,很多乡土中国的传统仪式,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似乎总有某种更合理的解释。

仿佛可以看到,某位先哲,笑眯眯地对弟子们说:啊,乡民们听不懂这个道理?没关系,告诉他们,这鞭炮是放给山川神灵听的,神灵喜欢听这个响。

当然,也可能只是乡民们靠着朴素的经验发现,年节时候,客来客往,鞭炮放得越红火,来年染病的人越少,于是一代代口耳相传,遂成风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324104.html

上一篇:李白的妻子:日月灿烂掩星汉
下一篇:《诗经》中的美人们(1)窈窕淑女:兼钗黛之美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2 尤明庆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